艺术终结论与中国第三代诗歌

艺术 终 结 论 与 中 国 第 三 代 诗 歌

李晓卉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诗歌逐渐退出文学的中心,让位于小说与汹涌而来的散文潮。读者看不懂也不太喜欢第三代诗歌,是诗歌将要终结了吗?本文从黑格尔论艺术的观点与现代美学视角,看诗歌与心灵的需要,诗歌的不可终结性,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 绝对精神与心灵需要、艺术形式的嬗变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背景下,提出了“艺术终结论”。对于艺术终结论,他分别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阶段,必然要自我扬弃为更高阶段的宗教和哲学,这样艺术就终结于观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黑格尔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终结于现实生活。而崛起于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歌是一次影响广泛的诗歌革命,它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鲜明地阐述了这场诗歌运动的实质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在中国现当代诗歌某种程度的呈现。

一,绝对精神与心灵需要

“从这一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1〕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这样说道。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艺术在他那里,只是绝对精神认识自己、回到自己之道路上的一个驿站,一个在绝对精神发展阶段上的低级环节。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反观中国第三代诗歌,他们的创作与其说是表现美,不如说是表达一种观念,表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的创作往往体现着他们的心灵需要。

非非主义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这里是他们的对世界被文化建构的批判性反思,文明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心灵已经僵化,诗歌通过还

原的方法让心灵重新回到一种丰富生动的状态。周伦佑指出,世界是由逻辑—价①值双重解构构成的,人生活在这种双重结构中,人就是这一双重结构。只进行`语义清理',并不能全消除人类精神的病理性痛苦,还必须同时进行‘价值清理’。非非的反文化反价值策略是力图构建一个新的价值本体。另一位非非主义大祭司蓝马提出“前文化”论。“我们生命中有一个非文化,超文化和前文化的智能活动领域。一个精彩的先验智慧领域。在文明人这里,是一个被文化化掩盖着因而让当事人个体业将迷失在自己生命里面的智能活动领域。” 〔2〕而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是还原,必须通过还原,才能让主体重新发现前文化的领域。

周伦佑的《自由方块》节选

南面而坐 /面壁而坐 /皆是圣人的坐法 /你不是圣贤 /不想君临天下 /可以坐得随便一些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来圣贤多寂寞 /孔子坐而弟子三千 /男人喜欢摇尾巴的女孩 /睡如弓 /大雪满弓刀〔3〕

这首非非主义诗歌代表作使用口语与古语的杂糅,大胆创造新词,再将它们随意拼贴组合。这些由文化碎片组成的词,语意相互抵消。通过这样来实现他们的语意还原,必须捣毁语义的线性,网络性的运算功能,在非运算的语言结构中,赋予所使用的词、句等以弥漫性的非语义的表现功能。再通过语意还原来体现绝对精神,用语言来防抗文化,对语言的破话程度代表反抗文化的程度,从而将固化的心灵从文化的包围中解救出来。

蓝马《音色》

很深的地洞里面那种充实动物/已经开始逃之夭夭/蓝色铁轨的弯弯路面滚着玻璃哑铃/追上前去的反而是我/我象是身外开放的一连串动作/被自己的皮肤捆紧在草丛中宣告一声独立/就消失了/我修理睡眠的大工具正在斜坡上跟野鹿/同时冒着雨/佯装植物/她说拉开林荫/猫头鹰和山老虎一样清白/而那场瑞雪在拐弯我可以退入茅棚/在户外陈雨的摇晃中/玻璃打鱼的反光/使我深感自己的顔色到入梦时还是若有若无〔4〕

蓝马实践其“还原”理论,履行其“走向迷失”的诺言,破坏形容词、动词、名词、数词、副词、度量词,“而那场瑞雪在拐弯我可以退入茅棚”。总之破坏世界一切的语言制度,破坏所有对语言的记忆制度,以期重新面对未被歪曲,充满灵气的宇宙万物,回到未被文化污染的前文化世界,先有奔月的艺术,才有登月的技术。蓝马这样宣告。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女性主义诗人有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一种对于男权社会一种勇敢决绝的反抗姿态,女性主义诗歌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艾莱纳.西苏认为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改变在男权社会女性被奴役的地位,她还提出“描写躯体”的口号,这是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们用肉体表达自己的心灵需要。中国的女性主义诗人吸收了这样的思想,她们的诗歌写作追求“身体在场”, 将女性的身体功能作为艺术意象来源,如女性人体意象在文学诗歌意象中的象征,隐喻运用。因为身体的观念作为女性的人性存在状态和心灵深层需要,可以反映女性在社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功能。 ,

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第二节

这小屋裸体的素描太多/一个男同胞偶然推门/高叫“土耳其浴室/他不知道在夏天我紧锁房门/我这是这浴室名副其实的顾客/顾影自怜/四肤很长,身材窈窕/臀部紧凑,肩膀料削/碗状的乳房轻轻颤动/每一块肌肉都充满激情/我是我自己的模特/我创造了艺术,艺术创造了我/床上堆满了画册/袜子和短裤在桌子上/玻璃瓶里迎春花枯姜了/地上乱开着暗淡的金黄/轻垫和靠背四面都是/每个角落都可以安然入睡/你不来与我同居〔5〕

这首诗中诗人审视自己的身体,并将它暴露在读者面前,揭露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被压抑的性意识,控诉道德对于爱的压迫,将一种最深处的心灵需要揭露出来。

翟永明《独白》节选;

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二者合一,你把我叫作女人/并强化了我的身体/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信/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6〕

翟永明认为,女性经验转变为文学艺术审美范畴,其表现的方法不是屈从一个女权结构继承下来的语言系统,而是从音韵、词汇和句法方面分离出不同男性的特征。它把不同于男性世界的经验世界和象征世界加以界定,发展为以表征女性经验心理结构、女性直觉情感的非理性因素的“黑夜意识”,“渴望一个一个冬天,一个黑夜,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黑夜”是女性的象征,但在男性的象征“太阳”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是诗人的渴望与呐喊,在翟永明诗歌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女性体内潜藏的“黑夜”,这种绝对精神贯穿了大部分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诗人勇敢地将其展现出来,希望借此得以张扬和突出一种女性的内心需要,明确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二,诗歌的不可终结性

黑格尔认为,近代市民社会不是诗意的时代,而是散文的时代,近代市民社会的散文状态对古典的美的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一切秩序都是建立在理性的秩序的统治之下,“我们现代生活的偏重理智的文化迫使我们无论在意志方面还是在判断方面,都紧紧抓住一些普泛观点,来应付个别情境,因此,一些普泛的形式、规律、职责、权利和规箴,就成为生活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准则。” 〔7〕偏重理智的反思思维在近代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与艺术作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本质是冲突的。同时,近代市民社会缺乏真正美的艺术所必须具有的“独立自足性”。 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就是最能充分体现这种独立自足性的时代。但在近代市民社会,追求普遍性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普遍性淹没了特殊性。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与黑格尔所处的近代市民社会有很多的共同点,古希腊所处的诗意时代已经过去,人处于平面化碎片化的境遇中,而第三代诗歌必然反映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描写市民生活,他们描写的市民生活明显带有反思色彩,而且具有普遍性。黑格尔论及艺术时,从未说它会消失或被遗忘,只是说它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并不会终结,描写日常生活就是第三代诗人在散文时代为诗歌找到

的一种出路。

于坚的《零档案》节选

一些词将他公开 一些词为他掩饰 跟着词从简到繁 /从肤浅到深奥 从幼稚到成熟 从生涩到练达 这个小人 /一岁断奶 二岁进托儿所 四岁上幼儿园 六岁成了文化人 /一到六年级 证明人 张老师 初一初二初三 证明人 /王老师 高一高二 证明人 李老师 最后他大学毕业 /一篇论文 主题清楚 布局得当 层次分明 平仄工整 /对仗讲究 言此意彼 空谷足音 文采飞扬 言志抒情 /鉴定:尊敬老师 关心同学 反对个人主义 不迟到〔8〕

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中诗性的缺乏,人的普遍性压倒个别性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使诗性缺乏,人的存在状态也可以是诗歌的表达内容。“简单地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人的存在状态,我们的生命都难以超越档案的控制,只能在其控制下生活。” 〔9〕于坚指出。他的这种“非诗”的创作,是对诗歌抒情传统的反叛,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朦胧诗宏大抒情的美学风格。

莽汉主义诗人也常写日常生活,李亚伟宣称“莽汉们如今也不喜欢那些精密得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或奥涩的象征体系。莽汉们将以男性极其坦然的眼光对

〔〕现实生活进行大大咧咧地最为直接地楔入。” 10

二毛的《他和烤鸭》

烤鸭卷缩在盘子里/他卷缩在酒店里/烤鸭摆在他面前/他摆在老板面前/烤鸭冥想着春江水暖/他冥想着南方温柔的妻子/窗外是另一个世界/下着雪〔11〕 莽汉诗人口语化的洒脱有力避免了很多卖弄学识掉书袋诗歌的华丽空洞,他们对“优美”“崇高”极尽嘲讽,他们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加以冲击,他们的生活化与世俗化,使诗歌呈现亲切自然的面貌。

对于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的当代社会, 撒娇派是以相对温和的、无伤大雅的方式抗议,他们同样是反思性的,“至于实践的艺术家本身,不仅由于感染了他周围盛行的思考风气,就是爱对艺术思考判断的那种普遍的习惯,而被引入歧途,自己也把更多的抽象思想放入作品里,而且当代整个精神文化的性质使得他既处在这样偏重理智的世界和生活情境里,就无法通过意志和决心把自己解脱出来,或是借助于特殊的教育,或是脱离日常生活情境,去获得另一种生活情境,一种可以弥补损失的孤独。” 〔12〕艺术家感性的情感都被反思的意识理智化了,反思能力的进步,意味着艺术能力的退步和丧失。 撒娇派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就持有“好死不如赖活”的理念,“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常常看不惯。看不惯就愤怒,愤怒得死去活来就碰壁。头破血流,想想别的办法。光愤怒不行,想超脱又舍不得世界,我们就撒娇”。〔13〕撒娇是“一种温柔而坚决的反抗,一种亲密而残忍的纠缠,一种执著而绝望的企图,一种无奈而深情的依恋” 〔14〕

京不特《瞄准》

我从五岁开始练瞄准/那时我瞄准苹果/后来苹果都让我吃了/不应当瞄准苹果/苹果是无辜的/瞄准世界吗/世界是无辜的/它甚至比枪出现得更早/瞄准世界吗/世界是无辜的/它甚至比枪出现得更早/杀人犯是无辜的/因为他们不得不杀人/这就象国家经济计划/走错一步就不得不赔钱/当官的是无辜的/都是因为不得不这样/他们才这样/我不去瞄女人/她们是母亲和妻子/瞄准她们就是瞄准人道

主义/再说哪一天/我也会有老婆/那么把枪口对准自己/我也是无辜的/因为我不得不瞄准〔15〕

这首诗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发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抗,“世界”“杀人犯”“当官的”“女人”都是无辜的,“我”不是莽汉主义的极端冒进,我无力反抗,我只有将枪口对准自己。种撒娇其实是变相的抗议,这种抗议是有其意义的,不仅是对于生活与时代重压的挣扎与抗议,对于某些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的东西说不。以期达到某种变革。

三,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

第三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同样有自己的特点,黑格尔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说道:“概括的说,这就是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作为艺术

〔16〕中理念和形象的三种关系的特征。” 最初的类型是象征型艺术,象征艺术只

能是早期的低级艺术,典型的象征艺术是印度、埃及、波斯等东方民族的建筑,如神庙、金字塔之类。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理念是抽象的,因此不可能真正体现在任何形式中,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由于找不到的感性形象,只能采用一些可以把握的符号来象征,这时艺术的物质形式大于艺术的内容,所以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型艺术是美的理想实现的阶段。当理念不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已经转化为具体的心灵性的东西时,它就不再像象征时期那样外在于形式,而是自己转化为个性化的特殊形式,亦即理念成为个体自觉到的精神时,它就能够发现一种恰当表现理念的自然形式,这时艺术的物质与精神得到了完美统一。浪漫型艺术是对美的理想的有限性扬弃的阶段。在浪漫型艺术里,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它自己,于是就退回到心灵世界。虽然浪漫艺术在精神克服物质障碍、回归自身方面是一种进步,但是从真正的艺术的观点却是一个退步。因为古典艺术已经将内容与形式两种因素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浪漫型艺术显示出一种精神胜过物质形式的倾向。

第三代诗歌某种程度上与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有相似之处,并不是说第三代诗歌具有浪漫抒情的美学风格,而是第三代诗歌也有一种精神超过物质的特征,读者往往会感受到第三代诗歌的物质外壳已经承载不住其中的绝对精神。传统诗学重要的物质外壳“意象”被第三代诗人抛弃。比如说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和《你所见过得大海》,前者对杨炼的《大雁塔》进行解构,在杨炼那里,“大雁塔”是一个意象,是民族精神的承载之物。而韩东要消解的正是这种充满“历史感”和“英雄气派”的意象。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你见过大海》一诗中,韩东以纯粹口语化的方式,对舒婷的《致大海》进行解构,在舒婷那里,“大海”同样是一个意象,是社会人生的象征,《你见过大海》中,韩东将大海还原为大海,大海不再作为一种崇高化抒情化的精神承载之物,而仅仅是作为自然之物的大海。第三代诗人以一种激进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反意象”宣言。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象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象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顶多是这样/你见过大海/你也想象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17〕

第三代诗歌创作确实存在着轻视艺术形式的倾向,理念大于文本,精神胜

过物质。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于坚也曾经说过:“作为艺术方式,第三代人并不那么出色,第三代人最意味深长的是, 他们给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充满真正民主精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18〕

九十年代以来,诗歌逐渐退出文学的中心,让位于小说与汹涌而来的散文潮。读者看不懂也不太喜欢第三代诗歌,是诗歌将要终结了吗?但就如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所说的,艺术不会终结,它只是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艺术永恒成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和阶段。艺术在扬弃终结的过程中,通往融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的精神之中,这就是艺术的命运。第三代诗歌在多个方面都对传统诗歌进行反叛,他们的诗歌传递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诗歌的观念,诗歌贯彻诗人内心的需要。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黄金时期,古希腊“英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处于一个类似于黑格尔所在的近代市民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散文化的,注重反思,却缺乏美所要求的“独立自足性” 。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就要求个人和社会形成有机的和谐统一体,但在近代市民社会,追求普遍性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普遍性淹没了特殊性。与此同时,个体在整个社会里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性。在这样的社会中,发现诗意是困难的,第三代将普遍的人的生存状态作为书写的对象,开辟了另外一条散文社会的诗歌之路。同时第三代诗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意象”“拒绝隐喻”,有时候甚至感觉诗歌的物质外壳无法再承载诗歌中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无法承载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即绝对精神不能在定形的这种个别性里得到阐明。第三代诗歌呈现出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浪漫型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同样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 〔7〕〔12〕[德]黑格尔.美学[M]. 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15页,第14页,第14-15页

〔2〕蓝马.前文化导言. 非非[J] 1986,第1期

〔3〕周伦佑.自由方块,非非[J],1986,第2期,

〔4〕〔10〕〔11〕〔13〕〔15〕徐敬亚.中国现代主义诗群体大观1986-1988[M]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 ,第46页,第95页,第98页,第175页,第177页 〔5〕伊蕾. 独身女人的卧室,人民文学[J] 1987, 增刊第1期

〔6〕翟永明.女人, 诗刊[J] 1986,第9期

〔8〕于坚. 0档案,大家[J].1994,第1期

〔9〕孟迷. 于坚凭《零档案》荣登榜首. 深圳特区报[N].,2011年3月22日 〔14〕李少君.从撒娇到莽汉. 读书[J],2005,第6期

〔16〕[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 [M].第一卷. 贺麟、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1959.第 55 页

〔17〕韩东.你见过大海,诗刊[J] 2003,第2期

〔18〕于坚,棕皮手记. 诗歌报[N] 1989年5月21日


相关文章

  • 穆斯林的葬礼
  • 月玉精神,月玉世界之光 -----<穆斯林的葬礼>意境艺术剖析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特有的范畴:它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它是表现型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体裁或不同类型的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是文学自身发展 ...

  • [语言学概论]作业
  • 新时期文学专题 班级:2010级 班 学号: 姓名: 一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开拓者家族: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随想录:探索戏剧:归来诗人:朦胧诗派:第三代诗:学者散文: 1. 伤痕文学: 文革后 ...

  • 刘旭锋:现代诗歌的美学再定义
  • 讲座地点:南边文艺 讲座人:刘旭锋 南边文艺旗下的各位作家,大家晚上好.我是刘旭锋,以前常用诗装这个笔名,提起我这个笔名,很多人就会生出一个疑问?咋去叫这么一个怪兹兹的名字?其实啊,我这个"诗装"是"师庄&qu ...

  • 文学常识大全1
  • 文学常识大全1 相关文学团体及文学运动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2.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 ...

  • 关于象征主义诗歌(续篇)
  • 关于象征主义诗歌 (2007年11月7日写.2014年11月改) (续篇) 黄有柏 ▲中国特色象征主义诗歌是中国特色诗歌的一部份. ▲中国特色象征主义诗歌,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象征教师园丁.儿童花朵.战士长城.工人.农民.诗人作家.各项各 ...

  • 论陶行知的教育诗
  • 第51卷第2期 V01.51 No.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2年3月Mar.2012 论陶行知 ...

  • 俄罗斯白银时代普希金研究概观
  • 作者:赵桂莲 国外文学 2000年08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即俄罗斯文化的白银时代,普希金的名字恐怕是被提及最多的,不只是艺术家到这座宝库探索宝藏,关心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国家及民族命运的思想家也在这风雨飘摇的世纪之交屡屡回溯以普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潮中的云南诗歌
  •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潮中的云南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现代主义诗歌是缺席的,诗人直接从"民族与边地"的浪漫书写进入后现代写作.这反映了特定时代中位于边疆的云南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被隔离程度以及"外省 ...

  • 三代语文名师与语文教学
  • 一."拨乱反正"与第一代语文名师的课堂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近30年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政治漩涡中起伏沉浮.折腾来.折腾去的结果如何呢?吕叔湘先生一言以蔽之:"少.慢.差.废".20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