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曹禺日出

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03班崔儒臣[1**********]1 小议曹禺《日出》的人物形象

小议曹禺《日出》的人物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曹禺先生所著的著名话剧《日出》的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其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蕴含情感等因素,浅谈曹禺先生在《日出》中塑造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李石清,陈白露,潘月亭。以及这些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的象征,并藉此分析《日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分析《日出》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曹禺;日出;人物形象;李石清;陈白露;潘月亭;社会意义

前言:“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经典的对白,便出自曹禺先生的《日出》。曹禺先生曾说:“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曹先生的《日出》正如同“一声巨雷”,在掀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同时也令整个社会陷入了沉思。时至今日,曹先生话剧中对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等人的刻画依旧堪称经典,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深刻剖析对白如今仍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以“人物形象”为中心思考内容,通过对写作背景,故事线索等内容作为依据,小议曹先生的著作。

1 曹禺和他的《日出》

1.1 曹禺的生平简述与早期作品行文风格分析

1.1.1曹禺的生平与文学创作简述

曹禺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1922年后曹禺先生入读南开中学,并加入南开新剧团,此后持续进行文学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皆是在此后创作完成的。1949年后曹禺完成《卧薪尝胆》、《王昭君》两部历史剧的写作,1996年 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在北京医院辞世。[1]

1.1.2 曹禺早期作品行文风格产生原因

看过曹禺早期话剧作品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一种极其压抑、苦闷的情感贯穿始终。关于这种情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状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这种气氛自然是压抑的。但我认为不容忽视的是,曹禺先生的家庭背景。曹禺先生幼年丧母,家道中落,再加之那个动荡年代的背景,致使其家庭氛围较为压抑。这或许也与曹先生在早期创作中始终体现压抑、苦闷的行文风格不无关系。

1.2 《日出》的创作背景与原因

《日出》创作于1935年,是曹禺先生在处女作《雷雨》发表后写成的第二部话剧作品。此时此刻中国社会腐败,民不聊生。曹禺先生便在此环境背景下写就《日出》。不过关于《日出》创作的原因,不同学者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曹先生的创作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社会背景而自然产生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曹先生是因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的自杀而创作《日出》的,女主角“陈白露”即“阮玲玉”的形象。作者直接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阮玲玉的惋惜之情。 1

1.3《日出》的线索——“有余者与不足者”

曹先生在话剧之初便引用《道德经》之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关于《日出》的线索,我认为其很大程度上便是从“有余者”与“不足者”之间展开的。《日出》的主要情节便是“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这些“有余者”,与“黄省三”“小东西”这类“不足者”之间激烈的剧情冲突。而作者借此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是手术刀般精准而且尖锐的。 “有余者”的嫉妒奢靡与“不足者”的苦苦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这部话剧最吸引人的一点。

2《日出》的人物形象

2.1李石清——性格复杂,善恶相杂

尽管李石清不是剧本中的绝对主角,但是我认为,曹禺先生对李石清的形象刻画,是最生动鲜明而且真实的。李石清是在“有余者”中不断周旋,最终难逃成为“不足者”厄运的悲剧人物。与小职员黄省三相同,李石清也是潘月亭的雇员,有家庭需要自己操持。但是不同于黄省三的是,李石清拒绝屈从命运,而是冒险来与社会进行抗争。

许多学者认为,李石清是在《日出》中最理解“人物世态”的人物。一方面,他对彻底沦为“不足者”的人冷血相待,毫不同情。面对黄省三哀求自己,他恶语相加,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讥讽黄省三去“偷”来维持生计,在遭到其痛苦拒绝后,李石清逼黄省三走“跳楼”这条路。其对弱者的铁石心肠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另一方面,李石清是深知世故的。为了成为“有余者”,他在“有余者”间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潘月亭,陈白露,顾八奶奶都是其“巴结”的对象。曹先生在话剧中曾多次对李石清进行神态叙述“偷瞄”“低三下四”。他受潘经理呵斥,受上流阶层人物嘲笑,家中生活已经是十分艰难,不过他还是在寻找机会。因为他深深的明白,“这个社会没有公理,没有平等,你按部就班的干,做到老也是穷死。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命,也许有翻身的一天!”

李石清的性格复杂而鲜明,具有当时社会最典型的“中层人物”心态与形象。一方面憎恶上层人物纸醉金迷,却不得不低三下四的服侍他们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瞧不起比自己生活更加艰苦的下层人士。李石清这类“冒险家”一旦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便会不顾一切。李石清对“潘月亭”等人表面上都是极度谦卑谨1阮玲玉(1910.4.26—1935.3.8)。原名阮凤根。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

慎,等到第二幕其得知潘月亭把柄,小心试探确定底细后,瞬间将自己提升到“上流社会”与潘平等对话,并趁机索要“襄理”一职。当事情再度转变,潘月亭翻脸打发其走人后,他终于爆发,“哼,今天我要宰了你,宰了你们这帮东西,我一个也不饶,一个也不饶你们的!”“冒险家”终难逃“黄省三”一样的命运,悲剧式的爆发早已无可挽救了。

李石清从话剧一开始便给人以一种“讨厌”的感觉。但观众们往往忽视的,是李石清人物形象中“善”的一面。当黄省三找到李石清的时候,李石清虽然语言饱含讽刺之意,但依旧道明实情,并指给黄一条明路——拉洋车。李石清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尽力在社会上“拼杀”却最终丢掉工作,爱子夭折,家庭破落。但是其贪婪、阴险、自私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正是曹禺先生所抨击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造成的。

2.2陈白露——在污地中为本真挣扎

陈白露是曹先生《日出》中的中心人物。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的女高材生因父亲去世被迫外出闯荡,虽然渴望美好的爱情,幻想对生命“太阳”、“春天”的追求,不过却沦为交际花,附庸上层社会,逐渐堕落。

陈白露是作者用来透视社会丑恶的重要形象,也是腐朽社会中的受害者之

一。陈白露成为交际花以后逐渐堕落,抽烟,打麻将,大量喝酒,与顾八奶奶等人嘲弄着男人。在上流社会中“左右逢源”。当潘月亭与方达生相遇时,其将二人介绍为“爸爸”和“表亲”来缓解尴尬局面,足见其已经变得世故,丧失了最初的本真,在腐化的社会中谋求生存。

但是,在曹先生笔下,陈白露却并未一味地堕落,而是始终抱有一颗对本真追逐的心——这便是曹先生更深层的意义所在。纵然社会黑暗,但决不可完全泯灭世人善良之心。正是人们心中始终保有本真之心,黑暗过后才能真正迎来“日出”。陈白露虽混迹于上流社会,却始终对社会下层保留同情之心。她费尽全力来保护“小东西”免受金八伤害,在贫穷的诗人方达生来找她回去的时候,她并没有拒绝他,而是为他安排住处,真诚倾诉社会现实。在潘月亭破产后,她本可以继续靠别人来生存下去,可是她并没有。她厌倦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本真的摧残,最终在债台高筑之后服药自杀。

陈白露是当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作者借陈白露这一形象,进一步体现了丑恶社会扭曲人性的现实。小东西虽经白露全力保护却仍被送进妓院,“洋奴”张乔治与原妻离婚向白露示爱,却转瞬间拒绝借钱给陈白露。人性的丑恶在这里被曹先生刻画的淋漓尽致。

鲁迅说: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陈白露的形象无疑诠释了这个道理。陈白露明白,其实选择继续沉睡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梦境之中。然而黑夜总会过去,梦醒时的无路可走,早已是无法逃避的了。[2]

2.3潘月亭——老奸巨猾,心狠手辣

潘月亭是银行经理,《日出》中的上流人物。尽管相对于李石清、陈白露,曹先生对潘经理的刻画略显平淡,但作者依旧借潘月亭的形象揭露了黑暗社会人吃人的特点。即使是“上流社会”,也难逃被“吃掉”的命运。

潘月亭是老奸巨猾的。李石清抓住自己的把柄后,潘月亭迅速放下架子,与

其“商量”银行的未来规划。当局势转变时,潘月亭心狠手辣的一面却转眼显露。曹先生只通过一两句对白“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货来做我的襄理。”便使潘月亭赶走了李石清。

3.《日出》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3.1《日出》的思想感情

毫无疑问,《日出》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腐朽的抨击。不过我认为,曹禺先生的《日出》还有更深一层次的感情,即对光明生活的向往。中心人物“陈白露”对本真的苦苦追求,也正是曹先生的追求之所在。话剧的标题《日出》一语双关,即指文中方达生与陈白露间不断谈到的“日出”,又是作者对理想中的光明社会的追求。陈白露经历过抗争过后,虽然自杀身亡,却把太阳留在了幕后,而太阳终有一天会升起的,这或许也是曹先生对美好理想的寄托之处。那不仅仅只是个自然背景,更是富于诗意的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光明和无限的生命力,象征着黑暗中人们对光明世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3]

3.2 浅谈《日出》在当时社会的意义

曹禺先生用《日出》揭示了社会的腐朽没落,同时也使当时社会大量青年产生社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的沉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2这样的社会是不是走到尽头了呢?《日出》相比于《雷雨》更加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引发社会思想热潮。

结语:曹禺先生的《日出》,确实如同喷薄而出的的朝阳,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对人物形象的深切刻画,在今天的戏剧文学上依旧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日出》创作背景,行文线索,社会影响等内容的分析,基本上完成了对曹禺先生所做《日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任务。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剧本选》,2000-7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ISBN:[1**********]96

[2]牟熙春:《灵与肉之间的永恒挣扎——浅析曹禺《日出》中陈白露之人物形象》,《戏剧丛刊》, 2014(3):63-64

[3]王卫国,宋宝真,张耀杰:《中国话剧史》1998-1版,ISBN:[1**********]75 2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内容。


相关文章

  • 冯锡刚: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
  • 时间:2010-11-10 09:27 作者:冯锡刚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17次 1978年11月,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问世之际,茅盾曾书赠七绝一首: 当年海上惊雷雨,雾散云开明朗天. 阅尽风霜君更健,昭君今继越王篇. ...

  • 曹禺先生作品
  • 曹禺先生作品 雷雨(剧本)1933,文生日出(剧本)1936,文生原野(剧本)1937,文生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蜕变(剧本)1940,商务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北京人(剧本)194 ...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 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 ...

  • 从"张志新"到"陈白露"
  • 相关链接:马莉莉,1949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1961年进杨浦区戏曲学馆沪剧班,毕业后入爱华沪剧团,后转入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曾先后荣获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中国戏 ...

  • 曹禺先生的诤友
  • 日前,看了北京人艺来沪演出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白桦先生创作的这部历史剧,32年前首登北京舞台,今天复排演出,仍有警世意义.就这个题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曹禺先生也写过<胆剑篇>,强调"卧薪尝胆&quo ...

  • 关于曹禺的书籍
  • 关于曹禺的书籍 雷雨(剧本)1933,文生 日出(剧本)1936,文生 原野(剧本)1937,文生 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 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 蜕变(剧本)1940,商务 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 北京 ...

  • 文化周活动接待解说词
  •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辛苦了! 首先请允许我热忱地欢迎大家到曹禺故里——湖北潜江来参加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的各项活动。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很荣幸,这几天将由我为大家跟车服务 ...

  • 问号的用法
  • 一.用于特指问句的末尾 特指问是有所指而问,句中常用"谁.什么.怎么.怎样.哪.几.多少"等疑问词作疑问点,句末有时可加语气词"呢"以示强调.特指问要求针对疑问词所提的问题作具体的回答,不能单纯表示同 ...

  • 小议得与失
  • 小议得与失 1.老子曾经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 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松柏放弃肥沃的土壤,扎根于悬崖峭壁之中,换来迎风斗雪的雄姿:梅花放弃安逸的环境,获得傲立风雪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