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12-1章 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

A.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

A.M和V短期内稳定 B.T和P短期内稳定

C.P和V短期内稳定 D.T和V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

A.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 ),货币需求量(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

A.当期收入 B.过去的收入

C.未来的收入 D.恒久收入

11.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2.惠伦的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是对凯恩斯(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4.弗里德曼认为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较高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相应(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5.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人们要么持有货币,要么持有债券。托宾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除了预期回报率外,( )对货币需求也很重要。

A.资本利得 B.机会成本 C.利率 D.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

1.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是因为从实证的研究中他得出( )。

A.利率的变动是稳定的

B.利率经常波动,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C.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但恒久收入本身稳定

D.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

E.货币需求受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影响

2.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用于执行( )的货币数量。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价值贮藏 E、交易媒介

3.马歇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将其财产和收入( )。

A.以货币形式持有获得利益

B.进行投资获得收益

C.用于消费获得享受

D.以实物形式持有

E.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

4.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 )

A.交易性动机 B.储藏性动机 C.预防性动机

D.投资性动机 E.投机性动机

5.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

A.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B.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减函数

C.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D.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增函数

E.谨慎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增函数

6.弗里德曼把影响货币需求量的诸因素划分为( )

A.各种金融资产 B.恒久收入和财富结构

C.各种资产预期收益率和机会成本 D.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E.各种有价证券

7.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机会成本变量有( )

A.恒久收入 B.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C.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D.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E.各种有价证券

8.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表明:( )

A.机会成本的存在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存在的前提条件

B.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存在的前提条件

C.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正方向变动

D.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E.交易性货币需求并不与交易总额同比例增长

9.惠伦认为影响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

A.流动性成本 B.非流动性成本

C.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 D.持有现金余额的交易成本

E.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的情况

10.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名义收益率可以是( )

A.零 B.正 C.负 D.大于1 E.小于1

(三)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函数

3.费雪交易方程式

4.剑桥方程式

5.流动性偏好

6.流动性陷阱

7.古典区域

(四)判断分析题

1.货币需求的模糊性为货币控制带来了困难。

2.由于货币不是实际的生产要素,货币量过多过少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

3.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一样,研究的都是交易性货币需求。

4.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较高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下降。

5.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变量是一样的。

(五)简答题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鲍莫尔是如何发展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

4.按照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分析思路,解释为什么债券和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高于货币,人们还愿意保留一定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5.如何理解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结论?

(六)论述题

1.试比较分析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2.试比较分析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6.C 7.A 8.C 9.B 10.D 11.A 12. B 13.C 14A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C D E 3.ABC 4.AC E 5.AC 6.BCD 7.BCD 8.BDE 9.BC 10.ABC

(三)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对货币需要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的货币数量。

2.货币需求函数:它是指表达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建立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满足以下三个用途:(1)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的程度;(2)用于验证货币需求理论分析的结果;(3)预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货币需求量及其变化的方向,作为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依据。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变量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

3.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又称现金交易学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转速度,P为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T为交易总量。假定在短期内,V是稳定的,T在一定时期内不变,得到货币数量M的变动将导致物价P的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动。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果。因此,费雪货币数量论表明:(1)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2)认为货币只有交易媒介功能;(3)混同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4)V、T不变的假设与现实不符。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故也被称之为现金交易说。

4.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学说是以马歇尔和屁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创立的。屁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M=KY或M=KPy,M为货币需求量,K为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P为物价缩减指数,y为实际国民收入。 从形式上来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变形。但是,从公式包含的经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发展为:(1)把货币需求与经济主体的动机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真

正的货币需求理论;(2)除了研究货币的交易数量外,还研究了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数量;

(3)K为变量;(4)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研究货币余额。

5.流动性偏好:它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6.流动性陷阱:它是指因为当利率底至最低点时,人们会一致认为利率将迅速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价格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于是,人们在此时普遍要以货币形式来持有全部资产,而不以债券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此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因为利率已经低到极点,预期利率会上涨。因而增加的货币存量都被自愿贮存了,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犹如无底洞一般,流动性陷阱的名称即由此得来。

7.古典区域是与流动性陷阱相反的情况。它是指当利率水平到达最高点时,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即将下跌,债券价格会上涨,因而持有债券能获得资本利得。这与古典经济理论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极为相似—没有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古典区域的称谓即由此得来。

(四)判断分析题

1.正确。货币需求存在既定与不定。既定的一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有一个确定的货币需求量;不定的一面表现为,现有技术水平、现有的知识还无法准确界定这个量;货币需求的既定与不定,决定了货币需求存在着模糊性,从而为货币控制带来了困难。

2.错误。货币虽然不是实际的生产要素,但却是推动要素和粘合剂,通过货币可以粘合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货币是分配资源、媒介资源的工具,它的量的大小要受制于可供分配的资源量,所以货币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货币量过多过少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错误。尽管从形式上看,现金交易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相差无几,并且皆认为货币量的变动为物价变动的原因,但是,两者仍然存在以下区别:

(1)现金交易说的研究对象为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流量;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

(2)现金交易说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现金余额说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和贮藏的功能,把货币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3)现金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体制等客观因素,忽略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主观意志;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的资产选择行为、人的意志、预期、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为以后的货币需求理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4.错误。弗里德曼认为,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之分。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由于人力财富不能像非人力财富那样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卖以转化成收入或其他资产,因此,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较高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反之,货币需求将会下降。

5.错误。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为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则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变量是不一样的。

(五)简答题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其理论的要点如下: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3)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4)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5)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

(6)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

因素联系起来的。

(7)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

2.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同理:

(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根据以上分析,弗里德曼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M/P=f(y,w;rm,rb,re;Ldp/Pdt;u)

3.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交易性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出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增函数,而且也是利率的减函数。

鲍莫尔首先将现代管理科学的“最适量存货控制理论”运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他们将为满足交易动机而持有的货币看作与企业为延续生产而保有的存货一样,认为存货的保有要耗费一定的成本,持有满足交易性动机的货币也同样会发生成本。因而,任何经济主体都会尽量将其所持有的交易余额减少到最小,以降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找到一个最佳的货币持有量,使得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

因而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最适量为:

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这一公式表明:

(1)佣金费用 的存在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存在的前提条件。

(2)交易性货币需求并不与交易总额同比例增长。

(3)将利率弹性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人们的多样化选择。其思路是: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上升,因此人们将持有货币;反之,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下降,于是人们将持有债券。也就是说,人们只能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之间任择其一,而不能两者兼有。显然,凯恩斯的这种观点与现实是不符的。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投资者为什么既持有债券又持有货币。

1958年,美国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詹姆斯•托宾发表了《流动性偏好——对付风险的行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资产选择理论”,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重新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开创了资产选择理论在货币理论中的应用。

托宾认为,(1)人们在选择持有什么资产时,不仅要考虑一种资产相对于另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而且要考虑该种资产相对于另一种资产的风险;(2)债券称为风险性资产,货币称为安全性资产。债券比货币的预期收益率高,但它的风险也较大。所以人们更愿意持有风险较小、预期收益率较低的货币;(3)人们的选择便是债券和货币都占一定的份额,以便采取多样化组合策略来使总资产的风险较小而收益较大。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

5.(1)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因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相对的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当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随市场利率同向变化时 ,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相对的预期收益率几乎不变,从而货币需求将相对保持不变,即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无关紧要,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很不敏感。弗里德曼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如利率每提高或降低1%,货币需求量减少或增加0.155%。

(2)弗里德曼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由于恒久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收入每提高或降低1%,货币需求量提高或减少1.394%。

(六)论述题

1.尽管从形式上看,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相差无几,并且皆认为货币量的变动为物价变动的原因,但是,两者仍然存在以下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现金交易说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现金余额说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和贮藏的功能,把货币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2)现金交易说的研究对象为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流量;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

(3)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现金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体制等客观因素,忽略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主观意志;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的资产选择行为、人的意志、预期、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为以后的货币需求理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契机。显然,现金余额说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现金交易说,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是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讨论货币需求,但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凯恩斯所考虑的仅仅是在货币和生息资产—债券之间的选择,而弗里德曼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则要广得多,它不仅包括货币、债券,还包括股票和实物资产。

(2)凯恩斯把货币的预期报酬率视为零,而弗里德曼则把货币当作一个会随着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3)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的影响,因而不稳定。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由于恒久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相当稳定的。

(4)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非常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必然影响货币需求。而弗里德曼则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由于上述的分析,导致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上产生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是利率,而货币主义则坚持认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是货币供给量。

第12-2章 货币供给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如果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为75美元,法定准备金率为0.20,支票存款可能扩张( )。

A.75美元 B.375美元 C.575美元 D.750美元

4.超额准备金等于( )。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

8.如果( ),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

9.如果原始存款为30万,派生存款为90万,则K为( )。

A.2 B.3 C.4 D.5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

A.20万 B.13万 C.7万 D.6万

11.如果K=4,r=10%,e=10%,则C为( )。

A.5% B.10% C.15% D.20%

12.内生变量是由( )。

A.政策因素决定 B.经济因素决定

C.非经济因素决定 D.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假定基础货币增加5%,货币乘数下降5%,那么货币供给量会( )。

A.增加5% B.下降5% C.同增同减 D.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

A.统存统贷 B.现金管理

C.工资基金管理 D.实贷实存

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

A.部分准备金 B.全额准备金

C.现金放款 D.法定准备率

E.现金漏损率

3.我国M1由( )构成。

A.M0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城乡储蓄存款 D.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E.机关团体部队的存款

4.选择哪一货币层次作为中央银行控制重点,其标准是( )。

A. 这一层次所含的基础货币量最多

B.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易于中央银行控制

C.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与经济活动关系最密切

D.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稳定

E. 这一层次的货币量盈利最多

5.我国M2是由( )。

A.M1 B.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基建存款 D.储蓄存款

E.其他存款

6.货币供给量是( )。

A.被财政部门、各个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所持有的货币

B.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与现金发行量

C.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

D.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现金发行量

E、由中央银行所供给的基础货币量

7.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要受( )因素限制。

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率

C.现金漏损率 D.定期存款准备率

E.货币流通速度

8.基础货币包括( )。 。)

A.通货 B.存款货币

C.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

E、派生存款

9.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 )。

A.相等 B.不相等

C.前者>后者 D.前者

E.共同构成货币供给量

10.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最终由( )共同决定。

A.财政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经营单位

E.家庭个人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量

3.部分准备金制度

4.转帐结算制度

5.原始存款

6.派生存款

7.存款准备金

8.基础货币

9.存款乘数

10.货币乘数

(四)判断分析题

1.只要商业银行具备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派生存款。

2.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住货币供给量。

3.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就是创造实际价值量的过程。

4.派生存款是虚假存款。

5.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

(五)简答题

1.试比较分析基础货币与原始存款?

2.试比较分析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3.试比较分析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

4.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那些?

5.中央银行哪些资产业务要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

(六)论述题

1.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金融创新对其有何影响?

2.试分析在货币供给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

(七)计算题

1.假定基础货币为1000,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10%,现金漏损率为2%,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为4000,试求银行支票存款的实际准备率与超额准备金?

2.假定商业银行系统有15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rd=10%,如果rd上升至15%或下降至5%时,最终货币供给量有何变化?

3.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000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5%,那么A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有何变化?A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新创造多少货币?

4.假定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了10000元的贴现贷款,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该商业银行持有10%的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漏损率为20%,那么:(1)存款乘数为多少?(2)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存款货币?(3)货币乘数为多少?

5.根据下列数字,计算相关结果:

法定准备金比率( )=0.10,现金( )=2800亿元,存款( )=8000亿元,超额准备金( )=400亿元

(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 )=

超额准备金率( )=

货币乘数( )=

法定准备金( )=

准备金( )=

基础货币( )=

(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 )=

(八)案例题

1.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上半年现金净回笼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2008年以来,M2大体保持平稳增长。从货币供应量构成看,M1中活期存款继续同比少增态势,上半年同比少增达到7416亿元;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上半年同比多增1.4万亿元。

请根据材料回答:

(1)请分析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构成及其变化反映了什么?

(2)请分析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为什么?

2.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0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5%。6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84,比上年同期低0.7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95%,比上年年末低1.55个百分点, 较4月末和5月末有所回升。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3%,农村信用社为5.67%。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有所下降。

请根据材料回答:

(1)请分析什么是超额存款准备金?

(2)请分析为什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会有差异?

(3)请分析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逐年有所下降,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C 8.C 9.C 10.A 11.A

12.B 13.C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 3.ADE 4.BC 5.ABCDE

6.AB 7.ABCD 8.AC 9.ABCD 10.ABDE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再生产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研究的是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

2.货币供给量:它是指银行系统在货币乘数增减作用下所供应的货币量,它研究银行系统向流通中供应了多少货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否相适应。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Mb。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可将货币供给量分为不同的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 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3.部分准备金制度:它是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可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而言的,在全额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4.转帐结算制度又称非现金结算制度:它是指货币结算双方,通过银行把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转到收款人账户而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非现金结算制度是相对于现金结算制度而言的。现金结算制度是指直接的现金收付,银行每笔贷款都必须付现,企业债权债务的结清在银行体系外通过现金收付进行,这就否定了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5.原始存款:它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6.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它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转化而来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7.存款准备金是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所需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二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商业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1)其中一部分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叫法定准备金;(2)另一部分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尚未使用的部分,叫超额准备金。

8.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基础货币具有四个属性:(1)可控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一定的控制力;(2)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3)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4)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社会公众。

9.存款乘数:它是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或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扩张的这一原理,也称为存款乘数原理。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K=D/△R=1/r,通过对派生存款倍数的修正,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

10.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它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一定的控制力。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一般有: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准备率 。对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具体因素,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四)判断分析题

1.错误。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必须同时具备部分准备金制度和转帐结算这两个条件。如果仅具备部分准备金制度,而实行现金结算,这时存款不会有多倍创造。因为部分准备金制度只为吸收存款后,能够运用部分存款提供了可能。如果仅具备转帐结算,而实行全额准备金制度,也不能创造存款货币。因为这时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的转移必然是等额现金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存款总量不会超过银行吸收到的现金量。

2.错误。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从货币供给原理来说,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Mb。虽然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对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另一个因素货币乘数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从货币供给量的形成过程来讲,货币乘数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又受各种特别的因素的制约。因此,货币供给量并不能由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控制。

3.错误。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是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价值总量。银行属于流通部门,不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并不会使社会的实际财富和实际价值总量有任何增加。

4.错误。若将以存款有无实际的物质作为基础划分为真实存款和虚假存款,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货币量过多并不能对货币划分真实货币和虚假货币,而只能使货币单位币值下降,所以派生存款不是虚假存款,创造派生存款与虚假存款无关。

5.错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所以,任何资产都能转化为现金,但不能说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还要看其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即所化成本的大小、速度的快慢。

(五)简答题

1.基础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所以基础货币量大于原始存款量。

2.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转化而来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将存款划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只是从理论上说明两种存款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事实上,在银行的存款总额中是无法区分谁是原始存款,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并不是虚假存款,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也不是创造实际价值量的过程,而是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二者的区别是:(1)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的基础,没有原始存款,就没有派生存款;(2)其来源不同,原始存款的来源是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而派生存款是随着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业务循环往复不断的开展,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形成的。

3.(1)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或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扩张的这一原理,也称为存款乘数原理。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K=D/△R=1/r

(2)作为货币供给之源的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表明每1元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m 表示货币乘数,Ms表示货币供给,Mb表示基础货币,其公式是:m=(C+D)/(C+R)=Ms/Mb

货币供给量之所以数倍于基础货币,是由于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或派生存款的缘故。

4.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

5.中央银行使基础货币数量发生变化的资产业务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2)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3)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

(六)论述题

1.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量层次时,一般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流动性的强弱;

(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情况。

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例如,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

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按流动性来划分的货币层次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如自动转帐系统(ATS)、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定期存单(CDs)。可以预见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将不断深化。

2.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不兑现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共同提供和创造的。尽管同是银行,作为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与专门从事金融管理活动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则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转化为存款。发放贷款,则使该存款按照一定的量再次形成存款。如果该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在多家银行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就会形成几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同样,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也会造成信用货币的减少。

(2)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可以获得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吸收客户的现金存款;其二为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假定整个的社会的现金均已存入银行系统,而商业银行均已最大限度地将其运用出去,那么,决定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增加存款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第三:中央银行还掌握着现金发行的控制权力。而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可以迅速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调节的最终目标。因此,基础货币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计算题

1.因为Mb=C+R=C+R法+R超

R法=4000×10%=400

C=4000×2%=80

R超=Mb-C-R法=1000-80-400=520

实际准备率=(400+520)÷4000×100%=23%

2.D1=1/rR=1/10%150=1500(亿元)

D2=1/rR=1/15%150=1000(亿元)

D3=1/rR=1/5%150=3000 (亿元)

rd由10%上升至15%时,货币供给量减少500亿元;

rd由10%下降至5%时,货币供给量增加1500亿元。

3.法定准备金=1000×5%=50(元)

超额准备金=1000-50=950(元)

A银行能够增加贷款950(元)

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创造的货币=R•K=1000×1/5%=20000(元) 新创造货币20000-1000=19000(元)

4.(1)存款乘数2.5=1/(10%+10%+20%)

(2)银行体系存款货币量为25000=2.5×10000

(3)货币乘数 3=(10000×20%+10000)/(10000×20%+10000×10%+10000×10%)

5.(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 )=0.35=2800/8000

超额准备金率( )=0.05=400/8000

货币乘数( )=2.7=(1+0.35)/(0.35+0.1+0.05)

法定准备金( )=800=8000×0.1

准备金( )=1200=800+400

基础货币( )=4000=2800+1200

(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

货币乘数( )=2.8125=(1+0.35)/(0.35+0.08+0.05)

货币供给( )=11250=2.8125×4000

(八)案例题

1.(1)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储蓄存款利率的不断上调;股票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加大,居民储蓄意愿加强。

2.(1)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有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数量。

(2)分机构看,受清算效率、流动性管理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地,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效率相对较低的中小商业银行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3)从趋势看,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包括:一是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用于营业日中支付清算。二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收益,主观上倾向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三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持有规模大幅增加等,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上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是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

从近两年看,受资本市场波动、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较大。2006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成为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大盘股发行期间,大规模资金跨银行、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从而需要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股票发行结束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复到正常水平。此外,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及其他市场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性。

金融机构自身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准备金需求增加时既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实现。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等因素,将超额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前瞻性地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曼昆宏观经济学__课后作业习题_部分答案(免费)
  •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作业 11.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 建立的.2. ...

  • 2015中级经济基础章节习题第十二章
  • 环球网校经济师,刘艳霞领衔主讲,业内最高通过率辅导课程! http://www.edu24ol.com/leraning/class_jjs/ 2015中级经济基础章节习题 第十二章 1. 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是( ...

  • 201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专项练习题
  • 201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专项练习题1 1.我国基金业正处在发展壮大的初期,基金监管应遵循( ) 原则,以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影响基金业的正常发展. A .连续性B .有效性C .审慎性D .公平性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题干是基金销售 ...

  •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习题与答1
  •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价值尺度 . 支付手段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 偿还和付息 为条件的 价值单方面 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 ...

  •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_[经济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经济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B) B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外移(B ) B .商品价格 ...

  •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练习题及答案1
  •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优化资源配臵节省流通费用. 调节生产和消费 调节宏观经 ...

  •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习题及答案 六
  •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习题及答案 六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一. .名词解释 1. 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与管理,具有国家机构性质的特殊金融机构.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领导. 2.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 ...

  • [宏观经济学]选择习题
  •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 1. 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 A. 有效需求不足 B. 资源短缺 C. 技术落后 D. 微观效率低下 2.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 A. 价格决定理论 B.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 Dukddou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 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选择包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