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

总第137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9-0089-05

城市问题2006年第9期

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

———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

李小敏

〔摘 要〕 回溯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涉空间问题的社会研究及基于空间研究的新近社会理论,分析了空间性在地方感形成和社区意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从社区空间表征实践的角度指出了社区行动与空间的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都市语境中的田野定位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空间性;地方感;社区意识;社区行动;定位〔中图分类号〕 C912.67;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来,社会人文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Spatiaiity),成为不同学科纷纷注目的焦点。围绕“空间”这一议题,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哲学家之间发生了频繁的互动与争论。参与这一对话的学者包括吉登斯(Giddens)、福柯(Fou-、布迪厄(Bourdieu)、列斐伏尔(Lefebvre)、哈cauit)

维(Harvey)、索雅(Soja)及卡斯特尔(Casteiis)等人。有关“空间”的思考维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新型经验研究和理论创新,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成为各种新近社会理论建构的基础。

义则显著地关注空间的意涵(社会空间和空间表“不同空间的正文征)。福柯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与上下文”中指出,19世纪以前的西方思想史一直与时间的主题相纠缠,人们普遍迷恋历史,关注发展、危机、循环、过去、人的死亡等问题;而20世纪则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共时性的时代,各种年代交错并置,“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可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存在,而更可能是一个个不同的空间互相缠绕

[1]

而组成的网络”。

根据爱德华・索雅的评论,福柯关于空间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以列斐伏尔的作品为中心的。在“五月风暴”发生的前五年中,列斐伏尔与福柯在许多方面有相交点,两人的写作主题、领域有许多相似

[2]之处。在福柯提出他关于空间的见解之前,列斐

一!后现代空间理论概述

伏尔在其巨著《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

假如说现代主义的特性之一是对时间维度(如历史性、历史主义和未来性)的重视,那么后现代主

Space)中已经全面地讨论了空间的性质。他力图纠正传统社会政治理论对空间的简单和错误的看法,

〔作者简介〕 李小敏(1976—),女,云南昆明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编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城乡关系、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科研基金项目(30334)。〔收稿日期〕 2006-08-15〔修回日期〕 2006-10-11

外国城市

《城市问题》!

指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相反,在他看来,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空间性的存在者,总是忙于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和居所的生产。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以区域国家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容器”的历史,而空间的重组则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建构的产物,不能单纯化约为几何学,而是被赋予了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索雅指出,空间性是一种具体可辨的社会产物,空间同时是社会行动相关的中介与结果。梅西(Massey)则认为,空间不是停滞的,它处于变动过程当中,是关系网络而非固定形式。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最初是基于人类的各种感官经验,而后转变为直觉的空间观,在转变的过程中,各种直觉、意象、文化形式与科学观念交互作用,因而空间的概念是与文化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卡斯特尔认为,空间是一种物质产物,它必须和社会其他物质产物与历史行动者发生关系,才能被赋予意义和功能;空间不只是社会反映,还是社会表现、关系及过程。综上所述,是人的参与赋予了空间存在性,有了人的参与,空间才产生了意义。正如列斐伏尔所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被社会关系所建构、所运作、所实践方能

[3]彰显其存在。

则是,在第一个向度上,根据他们拥有的资本总量;在第二个向度上,根据他们的资本结构,也就是他们的总资产中各种不同资本(经济的、文化的)的相对比重。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同样包括了时—空论,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场所(IocaIe),即与社会互动相联系的自然和人工化了的环境,但它的意义又不仅止于此,而是特别关注强调社会日常活动所赖以进行的那些环境的物质方面是如何被运用于人类的主

[4]

体活动过程,又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生成和复制。

场所经过时—空上的分割才能成为互动活动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化(regionaIization)。这种时—空上的区域分化为互动创造了具体的背景。吉登斯对不同类型社会间的接触联系极为关注,特意将它命名为“时—空边缘”。它不应被视为一种类型社会的制度逐渐散播到另一个社会的区域,相反一定程度的冲突与不稳定(包括战争、入侵或各种进攻的威胁等极端形式)成了它固有的特性。此外,时—空边缘还涉及到通过军事联盟、贸易、建立开采矿藏资源或是生产商品的设施而在多个社会之间形成的各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所谓秩序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延”的问题,亦即将时间与空间组织起来从而连接在场和缺场的条件是如何不同于(或者说,时—空分延程度如何高于)各种传统社会形式,现代社会的种种制度是怎样在时间与空间中定位并因此形

[5]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以空间唯物论(spatiaImateriaIism)三位一体的架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概念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

———空间实践(spatiaIpractice):属于感知层面。包括了社会中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其空间区位与配置组合。这一空间实践在掌握与占用空间的过程中,也缓慢地生产了空间。

———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ofspace):属于构想层面。泛指某种空间的呈现方式(如地图、影像、文字论述、符号等),是概念化的空间想象,通过知识理解与意识形态来获得对空间纹理(spatiaItex-ture)的修改。

:属于———表征的空间(spaceofrepresentation)生活经历层面。是一套象征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另类的生活想象。表征的空间通过意象和象征被直接生活出来,属于“居民”或“使用者”的经验空间。它与物理空间重叠,且倾向于一种非语言式的意指

[3]

实践。

哈维1989年出版的《后现代性状况》,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市地理学,以及建筑、电影和后现代理论,针对当前的文化轮廓,从社会和空间层面提出了唯物论的解释。哈维认为,迈向后现代性的转变,大体上起于受1973年OPEC石油危机冲击的西方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面对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答案是改变积累模式,从僵化的福特主义和国家调控,转向弹性积累模式,即政治经济学的调节学派(reguIationschooI)所谓的后福特主义。在描述时间与空间的巨大变迁时,哈维使用了“时空压缩”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技(TimeSpaceCompression)

术、消费与政治经济实践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不断加快、加速地周转,这在某种意义上缩短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而空间的障碍也因为劳动分工和货币流通的国际化而崩解。在哈维看来,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新心灵概念的建构和物质实践,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里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哈维指出,空间和地方

外国城市

布迪厄则从象征权力的角度,讨论了社会空间的建构方式:行为者被分配到整个社会空间中的法

《城市问题》!

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全球性与地域性之间盘根错节,实际上,还有各种对抗性力量的辩证互动,这些都导致了新的动态空间形貌的产生。

除此以外,还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空间和网络概念做了探讨,如詹明信(FredricJame-son)对于后现代“超空间”(hyperspace)的分析,以及由此出发对新的全球体系的认识;魏瑞里欧(PaulVirilio)的网络新全球经济取代传统三度空间概念的理论;哈德和内格瑞(Hard&Negri)对“帝国”(Empire)概念的再次检视,及社会空间在策略上的重要性的讨论;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spaceofflows)理论等。这些研究大大拓展了社会人文学科对当下语境与社会现实的认识视野,并由此启发了全新路径和领域中的研究实践。

的人文生态学研究中,使之成为通行的社会学术语。在古典社会学的脉络里,社区意指面对面关系的同质生活空间,地域性是其重要的维度之一。其后苏珊・凯勒(SuzanneKeller)和莱里・里昂(LarryLe-on)都曾梳理过这一理论对后来“社区研究”的影响。凯勒指出了介于社区理想与现代生活现实之间、新的社区研究如何改变为试图探讨在较大社会中,一个较直接的生活方式与空间如何可能的问

[8]

题。

对社区的传统定义是,具有一定边界的地域性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指的是存在于具有一定边界的地域中的、其成员有着各种稳定的社会和心理的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在华文圈中,“社区”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大量被用在以地方为名所进行的社会改造中。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概念不仅牵涉到具体空间的生产,更关涉到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与重建的问题,这一体两面正是后现代的空间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二!都市视野里的社区意识和行动

二战之后,受到新近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影响,反映在城市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政治等方面的文化上的空间关系渐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到80年代,以杰克森(PeterJackson)和科斯科罗夫(DenisCosgrove)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崛起,它注重从空间研究提供对社会文化变迁的解释,致力于说明空间和地方如何成为一种核心力量建立文化体验的意义地图(MapsofMeaning)。他们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形成的,文化是空间形成过程的媒介:“文化应该被理解成一种媒介,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把物质世界的平凡现象转变成由这些现象赋予

[6]

意义和价值的一些重要象征所组成的世界”。因

三!社区的空间表征实践

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将权力和再生产的维度引入空间研究,揭示了空间关系所蕴涵的政治向度。空间表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绝非中立客观,而是牵连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个别与集体)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在这种空间表征里,有些地方会特别重要而被编码,例如神圣的空间(教堂、地界)、禁忌的空间(墓园、仪式场所、危险的地方)、男性的空间(公共论坛、大树下等),这些特殊空间都相对于日常的空间而有其独特、非属日常的存在样态。高夫曼(Goffman)所说的地方感(SenseofPlace)就涉及了地方的表征,如特殊的纪念建筑、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换言之,地方感是透过各种表征而存在的;反之,地方感的表征又参与到主体认同的建构之中,例如青少年涂鸦就反映了空间表征与认同建构的议题:以空间界限的表征来标明势力范围、确定地盘的同时,也是在巩固自我(我群)的认同,通过对既有空间秩序的颠覆,建构了主体的认同。

所以,空间表征其实是个政治议题,而不仅是文化表现自身的问题。尤其是在以影像、网络、资本的流动和现代交通工具为基本构成特征的城市生活图景中,“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与渗透改变了全球的地理。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利用了空间作为自己壮大和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这包含了历史上

此,新文化地理学注重象征性景观的研究,将注意力转移到未被地理学家们注意到的社会生活领域,如种族意识、在文化空间中创造的语言的作用、媒介的作用、亚文化的发展和维持等等。用卡斯特尔的话来说,都市象征因意识形态内容的生产而一再变化,这些内容是透过社会实践,在每个都市单元之中发生作用的。“空间的符号学阅读,不是单纯地对形式解码(社会行动凝结的痕迹),而是经由在既定时势中,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实现意识形态的过程,表现

[7]中介的研究”。

“社区”的概念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出版于1887年的“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一书。该书后来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翻译成英文,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其后,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将其运用于城市区位

外国城市

《城市问题》!

一系列的生产空间结构(SpatiaiStructuresofProduc-tion),每一个都与‘不同地域内的活动之间的转型关系、社会组织的空间新模式、新特征的不平等和隶属有关系’相关。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技术创造的电子文化空间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地方特性的

[9]图像地理和虚拟地理’”。社区认同的空间向度

“探讨这个(多面向的都市)共同生活的追寻,必须摆脱将社区视为一个理所当然的单位———模拟成部落生活———社区必须被看成是个人与群体挣扎的场域,一个权力斗争与社会想象的混合体,一个历史的产物,如同费尔德和白索(Fieid&Basso)所说,地方感乃是意指:‘地方如何在经验与表达的方式下,被认识、想象、欲求、拥有、记住、声明、生活、挑战与挣

[14]

扎’”。

概与列斐伏尔的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ofspace)念密切相关。只有认知世界全貌与结构及自己在此图景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够确认自己的认同与主体位置,并进而着力改善目前的社会状态。在改变社会的政治行动里,如何掌握“社会—空间的表征”,乃是核心的议题。这种空间全貌表征的迫切性,其实是从空间的向度重提了“乌托邦”的观念。列斐伏尔曾经提出“实验的乌托邦”(experimentaiutopi-a)的观念,特别强调在改造社会的政治实践里,必须探讨不可能的可能性,才能构想未来的生活。詹明信认为,这种空间表征和乌托邦投射的需要,可以用“认知地图”(cognitivemapping)的概念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形式,如果存在的话,其志向将是在社会与空间的尺度上,创造与投射一种全球性

[10]

的认知绘图”。

四!结语

在对社区行动的动态关照中,社区意识成为社区得以组织起来并就自身未来付诸行动的关键所在。“社区意识是被建构的……这是一种政治过程,将人们由一种自在的社区(communityinitseif)转化为一种自为的社区(communityforitseif)。以及,这是一种历史过程,它以草根的社区重构了社区之意义,这也是经由社区赋权重新定义社区的过

[15]

程”。强调动态与基础、特殊与普同、历史与空间

的批判性地方意识能够有效地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会改造过程的主动者。在这个过程中,空间意义和关系获得再生产的机会,透过有效的空间实践和意指实践,社区意识有可能成为对抗现代化、既有建制和全球化浪潮的有效力量。

当代语境下人类学的定位工作(Location-work),必须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和历史性。在古塔与弗格森1997年编著的《人类学定位》一书中写道:“只有摆脱人类学的‘文化区域’、‘区域研究’的制度化政策以及民族国家的全球秩序,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建立‘田野’地点”。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田野民族志者自身的超越,“对这个世界图景的挑战———一个由离散的,原本分离的文化组成的世界,同时也是对包括进入“田野”和离开“田野”活动在内的田野调查图景的挑战。……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我们从来没有真正

[13]地‘脱离田野’”。

基于这一空间理解对城市社区行动和意识所作的研究,凭借对地方和空间概念的重新理解,使得我

[11]

们有机会进行不一样的文化分析。近年来人类

学家对文化概念的反省,指出重新探索地方(piace)概念的重要性。古塔与弗格森(Gupta&Ferguson)特别强调如何重新理论化地方与空间,以寻求一个不假设“同质、限定与静态”的文化概念。梅西认为,地方的特殊性应该可以从一个动态、开放与冲突的过程中获得,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内外关系的一个特殊的混合体,换句话说,这一个定义赋予地方与空间一个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保证了地方的

[12]活力。社区行动恰好反映出了空间生产过程中

表征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特征,对于重新厘清文化、地方和空间的概念,开掘人类学学科方法的新面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经常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里,对生活环境中具有文化特殊性的意义有所回应。他们可能不加批判地接受镶嵌于文化景观中的观念和社会关系,因为文化景观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生活的物质事实,而非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人群也可能有意地抵抗和颠覆对其景观的支配性解读和创造,从而创造

[13]新的空间之表征。社区的意识形成和行动过程,

用索雅的话来说,空间性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人类情境中一个不可分离且主动的部

[16]

分。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来自某处”和“与某

处相联系”的特性,因而地方不能被化约为地点(io-caiity),而是与当时当地的日常经验密切相关的。对于空间经验的简化处理,很可能应成为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外国城市

展现的是一个异质的、动态的和空间的地方化历史,

《城市问题》!

[8] SuzanneKeiier.Community:PursuingtheDream,Livingthe

【Abstract】 Thispapersuppiiesaretrospectofmainthe-oriesonspaceandspatiaiityandothernewsociaitheorieswhicharebasedonthesubjectofspatiaiitysincetheiate20thcentury,andanaiyzestheimportantmeaningthatspatiaiitybringstotheconstructionofsensesofpiaceandcommunity.Finaiiy,itshowstheciosecorreiationbetweenurbancommunitymovementsandspaceintheviewofcommunityspacerepresentation,anddis-cussesthefieidiocationinthecontextofthepost-modernsoci-ety.

【Keywords】 spatiaiity;senseofpiace;senseofcom-munity;urbancommunitymovements;iocation

Reaiit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3:45-48

[9] 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5:152

[10] FredricJameson.TheGeopoiiticaiAesthetic:Cinema&Spacein

theWoridSystem,1992:54

[11] 古塔,弗格森著,骆建建等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

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

[12] DoreenMassey.Space,Piace,andGender.Minneapoiis:Uni-1994:5versityofMinnesotaPress,

[13] ManueiCasteiis.TheIdentityofPower.Oxford:Biackweii,1997[14] 庄雅仲.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社会学研究,2005:

2

[15] RichardHatch.TheScopeofSociaiArchitecture.NewYork:

VanNostrandReinhoidCo.,1984

[16] EdwardW.Soja.PostmodernGeographies:TheReassertionof

SpaceinCriticaiSociaiTheory.London:Verso,1989

参考文献

[1] 包亚明.都市与文化(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EdwardSoja.ThirdSpace.Biackweii,1996

[3] 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

1993北:明文书局,

[4] AnthonyGiddens.TheConstitutionofSociety:Outiineofthe

Structuration.Cambridge:PoiityPress,1984:118

[5]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92

[6] 周尚意.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7] 夏铸九、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

文书局,1993:544

(责任编辑:赵勇)

2003:85-88

[2] 郑常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民族出版社,2001:96-99[3] 刘建芳.美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

2002(1):67-72社会科学版),

[4] 唐明义.德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启示.决策借鉴,1998(2):44-45

[5] 李树桂.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1998(1):96-100

[6] 史增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方经

1999(11):32-33济,

[7] 安虎森.有关区域经济政策的一些思考.南开大学学报(哲学

2003(4):34-40社会科学版),

[8] 陈德权.西部高新区发展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1(4):50-53

[9] 李瑞林,李正升.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城市问题,

2006(4):93-98

(上接第83页)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工业布局过于分散,还容易造成人们开拓进取精神和市场主体意识的淡薄。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国对西部的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多从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入手,实现“自身造血式”的内源开发。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全国交通网和信息网、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区域优惠政策等,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总之,只有依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Abstract】 Theforeignregionaieconomypoiicypracticehasitsowncharacteristics.However,itaisohasiotsofmutuaiexperiencesthatwecaniearnfrom,whichshowseveraiaspectsofimportantinspirationsforustosetupandimpiementregionaieconomicpoiicyatpresent.

【Keywords】 foreignregionaieconomypoiicy;practice;inspiration

参考文献

[1] 陈家海.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小敏)

外国城市


相关文章

  • 国内外族群研究的综述
  •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43-02 摘要:族群概念及其理论源于西方,故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些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主要有:原生论.神话--符号丛论和边界论. 关键词:族 ...

  •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评"整理
  •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评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里,与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等 研究的繁荣相比较,学术思想的研究则相对显得冷清.不过近年来,随着学术 史研究的不断升温,这种状况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其中 ...

  • 新媒体下的文学发展
  •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纸媒文学走过了一枝独秀的黄金时代,迎来了与众多新媒体下的文学竞争共生的新时期. 新媒体指的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 ...

  •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_评杨念群著_再造_病人_
  • ·书评与文评·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 ---评杨念群著<再造"病人"> 余新忠 说起医疗社会文化史,若在10年前,恐怕绝大多数大陆学人都会感到一头雾水.而今,这一以 往甚少为人注目的研究领域,似乎正趋向成为史学研 ...

  • 大学生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质量
  • 196 3文史教育研究3 大学生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质量 李月华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 646000) [摘要] 公文写作是大学生写作水平的体现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必要竞争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能力令人 堪忧.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

  • 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研究及启示
  • 摘 要:文章阐述了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意义,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经验,以及目前国内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现状,为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 近年来,在创新思潮的冲击下 ...

  •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曾预约的精彩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叶显发 一.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背景 ( 一 ) 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行动 1 .课堂教学行动的涵义 课堂教学行动,是指教师受教育思想支配而在课堂教学现场表现出来的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值 ...

  • 第一章社区规划
  • 第一章:城乡社区规划 1."社区"一词的由来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inschaft und Gesellchaft"( 中文译为<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共 ...

  • 试论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
  • [理论探讨]THEORYDISCUSSION 界定与实现视角---选择. □黎映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北京100871) [提要]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 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