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_李冬俐

·经济探讨/2012·8-9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

李冬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 510430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所建立的按劳分配制度,本质  摘 要:

一是平均主上是具有强烈平均主义色彩的按人分配制度。其给我们的教训主要有三个方面:

义抑制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只能造成事实上的普遍贫穷;二是理论必须为现实服务,脱离实际的理论不能用以指导实践;三是社会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关键词: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教训

()/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79-04  中图分类号:

  本文所谓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是指以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作为制度安排基础的国家,以区别于当代通过体制改革建立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因此,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平等,

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劳分配原则仍然体现按需分配才是理想社会平等的着资产阶级的权利,

分配原则,所以,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所建立的分配制度本质上不是按劳分配制度,而是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人分配制度。实践由于新的分配制度超越了现实的生产力状况,证明,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关系,实际的局面是人们普遍的贫穷。本文总结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的教训。

[1]

”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由

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劳分配原则仍然体现着资产所以社会主义实践者一方面不得不建阶级的权利,

立按劳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样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平等价值。列宁说:马克思通过驳斥拉萨尔平等’和‘公平’的含糊不清的小资产阶级泛谈一般‘

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说明了这个言论,

社会最初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另一不公平现象:按劳动’

[2]195

”“(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在共产主义社

,‘会的第一阶段(通常成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但是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在它的另一部分却依然存在,

。‘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对等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

现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不等

[2]196

。”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因此,既然马克思

一、列宁和斯大林建立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列宁等社会主义实践者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依靠新政权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按劳分配“制度。马克思说: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义社会,

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作了各项扣除以后,

恩格斯认为按需分配才是理想社会平等的分配制那么,社会主义实践者就不会安于按劳分配的社度,

会主义阶段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实践者总是试早日建成人人平等的共产主图跨越社会主义阶段,

,作者简介:李冬俐(男,陕西绥德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1967-)

79

·经济探讨/2012·8-9

“义社会,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

[2]201

。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这正如列宁

渡的做法,1921年3月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由于新经济政策是俄共(布)的权宜之计,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就逐渐又回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斯大林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与马克思、列宁马克的按劳分配原则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别。第一,,思在“按需分配”的前面加了“各尽所能”其含义是在理想社会只要人们努力工作了,不同等的劳动就可以得到同等的权利,那么,斯大林“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也包含着类似的含义。第二,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那么,社会就应该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晶,以保证在“各尽所能”和“按劳分社会主义的平等。第三,

配”的关系上,前者是后前的前提,而非结果,这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理解,即只有按劳分配才各尽所能。所以,马克思扬按需分配抑按劳分配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尽管斯大林在1从社会主义向共952年也说过“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产主义过渡这件事,

[4]592

,单”但他还是完全肯定了既定的体制,并把苏

“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应该给所强调的:

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仅限土地和生产资料,不仅仅限于严格地计于剥夺工厂、

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且要更进一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因此,共产党这个名称

[2]457

”在科学上是唯一正确的。

所以,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有战争压力的客观原因,也有试图直接进入理想社会的主观原因。列宁后来“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说: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

[3]570

”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居民消费方面实行生

活必需品政府配给制。苏维埃政府在1919年3月16曰通过法令规定全体居民都必须参加消费公社,国家凭证给居民分配日用消费品。国内战争结束政府一度免费向居民发放消费品,并免收房租、后,

水电、煤气、暖气的费用。由于城乡实行物物交换,货币也失去了作用。同时,苏维埃政府实行义务劳动制。政府在1920年1月29日通过法令规定全体居民都必须参加义务劳动,只有完成义务劳动的居“民才有资格获得政府配给的食品。列宁说:所谓共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

[3]91

”“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共产主

联模式提升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他非常乐观地认为,当把集体农庄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农民用以交换的产品不再是商品,而只是与工业品进行交换的产品的时候,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他“说:我们还没有发达的产品交换制度,但是有产品。……这样的制度交换的萌芽,即农产品的‘换货’既缩小着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就使社会主义易于

[5]

”过渡到共产主义。因此,斯大林在1936年就宣布

义的东西,只是在出现星期六义务劳动时,即出现个人为社会进行的大规模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权力机关和任何国家规定定额的劳动时,才开始产

[3]93

”生。那么,是否可以说“各尽多能,按需分配”的

“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他说: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我们已经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

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

[4]399

”义。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1938年,

事实上并非共产主义理想已经在苏俄变成了现实,

如此。大多数产品无偿地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又无偿地把消费品分配给居民,但问题是这些凭证或免费分配给居民的消费品只能满足他们的最低水平这样的分配制度既不是按需分的生存需要。因此,

配制度,也不是按劳分配制度,而只能是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低水平的按人分配制度。后来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了这样的分配制度。

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时候,列宁暂时放弃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

程》中认为苏联已经进入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在同年的联共(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说:我们还要

[4]471

”前进,向共产主义前进。苏共十九大再1952年,

次宣布党的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苏共二十二大宣称苏联将在21961年,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尽管列宁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策略方面

80

·经济探讨/2012·8-9

存在着差别,但在战略上他们是一致的,都想早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那么,苏联模式就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苏联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略选择成为所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择。实践证明,虽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已经大大超越了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但社会主义实践者仍然不甘心长期停留在社会主义阶段,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成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同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宣传机构变成了为现实辩护的工具,不再承担对真理追求的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命。那么,0世纪末期遭遇了挫折就不难理解了。

以弥补生产力落后的不足,社会通过精神激励机制培养起人们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思想觉悟,每个人“各因此都能无私地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实践证明,尽所能”如果仅仅依靠人们的道德觉悟,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物质激励原则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患不均”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在1三国志·张鲁传》958年就称赞《中农民起义军的平均主义政策,并把张鲁路边设铺免费吃饭的做法同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等同起来。总之,正如列宁、斯大林那样,毛泽东也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单方面改变生产关系以实现平等理想。

那么,毛泽东高举“三面红旗”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国早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初期,毛泽东多次谈话指出中共在战争年代实行供给制的意义,现在也应该用供给制取代薪金制。他认为通过人民公社这种亦工亦农亦兵亦商、高度集中统一的准军事共产主义组织,就可以消灭分工、阶级、商品、货币,以尽快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公社通过办公共食堂以实现平等消费就是实践了毛泽东的平等思想。1五·七指示》966年毛泽东的《、也具有浓烈的平均主义色彩,所谓的“五七干校”、““五七农场”五七工厂”也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实践。正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遇挫使得列宁不得不实行新经济政策,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尝试的失败也使得毛泽东开始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他曾经“说: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

[7]170

”足。但是,由于对经典社会主义的坚持,他不可

二、毛泽东依照苏联模式建立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尽管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是“总觉得不满

[6]

,,心情不舒畅”以苏为鉴”意,1955年底提出了“

在1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模式进行956年4月的《但是,毛泽东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苏联模了反思,

“所以,他说: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式,

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

[7]369

”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事实上,

毛泽东颇为忧虑的是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以及一些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逐渐背离马克思主义了,以,他试图通过独自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国建设一个符合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由于对社会主义原创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坚持,毛泽东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1958年号召党员阅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在“文革”中也多次要求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既然毛泽东坚持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那么,他斯大林一样,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平等必然和列宁、

价值,避免中国出现一部分人富裕而另一部分人贫追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穷的现象,

“想。因此,关于工资,最近决定1956年毛泽东说: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

[7]28

”上下两方面的距离。1958年他就正式开始考虑

能真正突破经典理论的规定。中苏论战就是最好的证明。5中苏论战的根源是中0年代末60年代初,共在国际共运的指导思想上表达了异于苏共的观点。中共认为,苏共的“三和”主张是向资本主义世甚至怀疑苏联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所界妥协的产物,

以,它要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中苏论战不但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大分裂,而且使得毛泽东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理论方面,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导致的结果就的教条式理解和僵化运用更加明显,

是把中共领导人之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分歧上升到了路线斗争的高度,最后用“文革”这种极左的方式解决了分歧,也确定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有任何修改的地位。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得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居

限制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问题。

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权利表现在城市的八级农村的工分制,以及加班费、脑力劳动者比工资制、

体力劳动者工资多等方面,那么,中国尽管建立了公有制,但分配制度还和解放前差不多,所以,一定要破除资产阶级权利,最终用供给制代替工资制和工“各尽所能”正如同斯大林所理解的那分制。而且,

样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毛泽东坚信精神的作用可

81

·经济探讨/2012·8-9

民收入呈现不断平均化的局面。在城市,由于大多他们数劳动者成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收入就被限制在国家规定的工资体系中。例如在在5职工的工资还具有企业,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多种形式,既有计时工资,也有计件工资和奖励工但在“文革”后,就逐渐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

同时基本停止了计时工资的正常升级工作。在资,

农村,尽管后来取消了公共食堂,恢复了自留地,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社员得到的是互相之间基本平均的收入。农民凭工分从生产队获得粮食和极少的货币,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每个农民得到的收所以,农村的收入平均入只能保证最低标准的温饱,化程度比城市更为严重。

自己。

第三,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到社会主义实践者普遍存在着急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情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工业革命的生产力成果和发达国家日坚信人类在1益尖锐的阶级矛盾,9世纪就有条件实他们就自信地敲现共产主义。1847年欧洲革命后,“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

[9]

”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列宁根据资本主

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引发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战争的现实,坚信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将很快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斯大林在1开936年就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始向共产主义过渡。毛泽东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长期建设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想法,认为中国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想在有生之年建成理想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者往往急于社会。实践证明,

宣布资本主义的垂死性;在建设时期,社会主义者又以史为鉴,社会主往往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

义者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定律,必须认识到人类实现平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2M].社,1995.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3M].社,1995.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4M].社,1979.

[]斯大林.斯大林文选:下[北京:人民出版社,5M].1962:64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6M].社,1999:11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7M].社,199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8M].社,1993:15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责任编辑:浩 宇

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的教训

本文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的教训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导致的后果是虽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关系,但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人们的真实状况是普遍的贫“,穷。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

[8]

”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上是共同落后,

本来,按照社会主义原创理论,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者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在暂时不能改变生产力状况的情况下就急于改变生其结果就是不但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实现,还产关系,

不发展生产力,只单导致了社会的普遍贫穷。所以,

绝对不可能实现平等,除方面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非人们甘心接受共同贫穷的局面。

第二,社会主义实践者在坚持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认清人类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能盲目地实践经典理论。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落后并不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国家少数的工人阶级联合大多数的农民等阶级进行因此,社会主义实践者只能依据经典理革命的结果,

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当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社会主义实践者就陷入了坚持现巨大差距的时候,

理想目标还是面对生产力落后现实的矛盾,社会主义实践者选择了前者。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最终导致了大多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倾倒。所以,社更不会主义者不能孤立地运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进行教条式理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尊重实践,并通过实践完善

82


相关文章

  • 学习领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
  •   20XX年11月,省委宣传部对全省新闻媒体负责人进行了分期分批的集中培训学习,学员们连续四天,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者专家们关于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重大问题和新形势下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等精彩报告。   通过学习 ...

  • 20150423中国理论何以自信(二)
  • 中国理论何以自信(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中国理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总结了近百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具有鲜明的科学理论品格.本版围 ...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 1. 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国领土主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③甲午战争 ...

  • 近代史论述辨析题
  • 近代史论述辨析题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 ...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   先进之路无止境,追求先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继十六大部署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性观念,发扬优良传统, ...

  • 浅析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 浅析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摘要 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对苏联解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搜索.阅读有关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的文献,归纳出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内部因素(包括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和外 ...

  •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内容摘要: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把握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有必要回顾党在历史上是如何善于总结来自困难和成绩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党领导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 键 词:中国共产 ...

  •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 (双月刊) <学术界> 总第110期,2005. 1 ACADEMICS IN CHINA No. 1Jan. 2005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吴兆雪, 王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23005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材料题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材料解析题及答案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