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系自动提取的方法和应用

第15卷第3期 湖 泊 科 学 Vol.15, No.3 2003年9月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Sep., 2003  

流域水系自动提取的方法和应用* 

李昌峰1,2  冯学智3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3: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提  要 讨论由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自动提取流域水系的原理和方法,并以西苕溪中上

游流域为研究区进行了河网生成实验. 研究表明:在山地丘陵区和平均地形坡度不小于3°的

区域,所生成河网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在平均地形坡度小于3°的平坦区域河网生成

中产生的虚拟河网与自然水系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数字化作为约

束条件的生成河网的方法,取得了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的结果,从而使水文要素的模拟更具有

实际意义.  

关键词  水系  DEM  自动提取  集水区面积阈值  流域 

分类号  P334+.91 

 

1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建模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数字技术就促使一切科学技术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水文科学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水文科学与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交叉就形成了当前研究比较活跃的数字水文学[1]. 随着描述流域下垫面空间分布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流域地形、分水线、河网、子流域的表达和集水面积的计算都能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流域水文模拟的研究方法也开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布式物理模型被广泛研究. 当前,基于数字流域模型的产汇流理论的应用构成了数字降水径流模型,模型的基本地形参数可以自动计算,而且还可以方便的使用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遥感信息,大大提高了水文模拟的效率,丰富了模型的信息,能够充分反映下垫面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对水文循环的影响[2]. 在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中,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进行流域水文模拟并提取水文要素信息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DEM是描述地面高程值空间分布的一组有序数组,能够反映一定分辨率的局部地形特征,是目前用于流域地形分析的主要数据,因此也就能根据地形的局部特征,借助一定的算法,进行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水文模拟. DEM通常有格网(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s)和矢量(数字划线)(DLGs)3种形式[3],其中栅格DEM比较普遍,计算处理方法简单有效,

[2]且和遥感数据在结构上容易匹配,在流域水文模拟中得到普遍应用. 当前,许多学者都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2-1-2)、领域前沿项目(CXNIGLAS- A02- 11)联合资助.

2002-12-15收稿,2003-05-19收修改稿. 李昌峰,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6 湖 泊 科 学 15卷 致力于从栅格DEM中提取流域河网和分水线这两大地貌特征,因为这两大特征是流域水文建模的主要参数,是实现流域空间离散化的有效途径. 在DEM的基础上有多种比较成熟的提取流域水文要素信息的方法,所提取流域的数字特征包括确定单元格网的流向、汇流路径、河网间的拓扑结构等过程,从而为水文模型提供下垫面数据的输入. 基于格网的地形分析技术在流域水文建模中的应用,一般采用了O’Callaghan和Mark的坡面径流模拟方法[5],Jense[6], Garbrecht[7]等在此基础由做了进一步的改进,这种算法通常被称为D8算法,后又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确定水流流向的算法,如Rho8, FRho8, TAPES-C算法等. 不同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D8是比较传统的算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DEM生成数字流域有多种成熟的软件可用,通过这些软件,可以方便的实现上述的一系列算法,并可形成数字水文的地形基础. 常用的软件有,ESRI提供的Grid模块,可以在Arc/info, Arcview中直接调用;美国陆军工程公司研制的GRASS(Geographic Resource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系统[9];RSI提供的River Tools,目前发展到2.4版本,它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处理很大的DEM数据;Garbrecht J., Martz L. W.的TOPAZ[10](TOpographic PArameteriZation)工具;美国Brigham Young大学环境模型研究实验室开发的WMS[11](Watershed Modeling System)软件;以及ArcView+Spatial Analyst[12]等软件. 这些软件都可以进行空间任何地点的水流流向分析,计算上游集水区面积,生成流域河网,进行流域分割及其它水文建模分析. 不同的软件包含着不同的算法,生成的数字流域具有一定的差别. Rivertools、ArcView+Spatial Analyst在可视化分析上要明显的优于其它软件,但对大块平坦区的处理不尽人意. TOPAZ算法完善,但程序必须在DOS下运行,运行结果必须导入到GIS系统里进行可视化显示,程序操作比较复杂.  

国内学者在基于DEM的数字水文建模研究中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任立良等人利用TOPAZ进行了史灌河流域的水文模拟研究[13];李清河等人利用D8算法进行了径流路径的模拟[14];台湾学者廖学诚等人利用DEM进行了森林区径流路径的模拟[15];闾国年等人提出了基于栅格DEM,利用地貌形态组合的方法提取流域河网和分水线的新方法[16]等.  [8][4]

2 基于栅格DEM提取流域自然水系 

2.1 基本原理 

从DEM中自动提取流域自然水系是依据水总是沿斜坡最陡方向流动的原理,确定DEM中每一个高程数据点水流方向,然后根据高程数据点的水流方向数据来计算每一个高程数据点的上游集水区,再根据上游集水区的高程数据,用阈值法确定属于水系的高程数据点,最后,根据水流方向数据,从水系源头开始将整个水系追索出来,同时进行子流域的划分,并对河网与子流域进行编码,构建河网结构拓扑关系. 由DEM自动提取流域自然水系的模块化流程见图1. 

2.2 栅格DEM数据预处理 

上述从DEM中自动提取流域自然水系的前提条件是:在DEM中不能存在小平原和洼地等地形,所有的地形都必须由斜坡构成. 否则,所提取的水系通道是断断续续的. 而从地形图上数字化得到的栅格DEM包含有小平原和小洼地, DEM数据的预处理就是将数据中的小洼地和小平原改造成斜坡的延伸部分[18]. 在DEM中,水流可以由一栅格点流入相邻某一栅格点,再由该栅格点流向另一个相邻的栅格点,如果水流流入某栅格点后,不能流向其[17]

3期 李昌峰等: 流域水系自动提取的方法和应用 207 他相邻栅格点,那么该点即为DEM中的渗坑.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3×3模板(图2)DEM中的渗坑,即将模板沿扫描线方向移动,如果模板中

心栅格高程值满足条件: 

        p0≤pk(k=1,2,…8)            (1) 

则p0即为渗坑. 将以上操作针对DEM中的所有扫描

线逐条进行,则可以检测出DEM中的所有渗坑. 对

所有的渗坑采用填充和平滑处理的方法,使凹陷点

的高程值等于周围点的最低点的高程值,同时消除

栅格化和投影转换过程中高程数据重采样而产生的

无值格网和凹陷点. 通过上述高程值修改过程,DEM

中所有栅格点的高程值均大于或等于最低出水口点

的高程值,这样就创建了一个具有“水文学意义”

的DEM,保证了从DEM数据中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系是连续的.  2.3 格网流向及水流聚集格网点的确定 图1  DEM自动提取流域水系流程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经过预处理的DEM就可以用来计算格网内部的

automatically extracting stream 水流流向以及水流集聚点的上游集水区格网数,算

法一般采用传统的D8算法[19]. D8算法可以这样描述,依据水流总是P 4 P 3 P 2 沿斜坡最陡方向流动的原理,一个栅格单元的水流流向可以定义为

P 5 P 0 P 1 与之相邻近的8个格网点中坡度最陡的单元(图3). 坡度按下式计算: P 6 P 7 P 8

θij =arctg h i −h j                     (2) D 图2  3×3模板 Fig.2  3×3 

式中,hi是栅格单元高程,hj是相邻栅格单元高程,D为两个栅格中心之间的距离,若两栅格单元为水平或垂直方向相邻,则D为单元格长度;若为对角线方向,则D为2×单元格长度(图4),流动的8个方向分别用不同的代码编码. 为了具体说明,建立了一个5×5的栅格数据模型(图5),图中数字表示格网单元的高程值,用以上计算坡度的方法循环处理每个格网点,直到每个栅格点的水流流向都得到确定,这样表示整个流域栅格单元之间连通性的水流方向栅格数据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图6). 图6中的箭头表示格网内水的流向(为了直观,用不同方向的箭头代替了编码值)[20]. 在每个栅格点流向确定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汇聚到每个栅格点上的上游水流直接或间接流向该栅格点的栅格数目,就确定了该栅格点的上游集水区面积,从而建立了水流聚集点数据模型(图7). 

2.4 生成流域河网 

当栅格流向格网数据模型和水流集聚栅格数据模型建立之后,就可以用来生成流域河网了.  DEM中某一个栅格点若能够形成水系,则必须存在一定规模的上游给水区,因此可以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征选择适当的上游给水区面积阈值,并将上游集水区面积数值大于 或等于上游给水区面积阈值的栅格点标上水系栅格点标记(图8). 然后可以按Strshler的

208 湖 泊 科 学 15卷

θa =arctg 67−52 3067−482θb =arctg 图3 中间单元格网的8个流向 Fig.3 8-direction pour point 67 56 49 46 53 44 37 38

58 55 22 31

61 47 21 16

53 34 12

图4 坡度计算 Fig.4 slope 

50 48 24 19 12 11

图5 高程格网示例 

Fig.5 A Grid of elevation Fig.6 Flow direction grid

图7 水流集聚点格网示例 Fig.7 Flow accumulation grid水系系统分级方案[21]对整个水系进行追索与分级. 流域内上游集水区面积等于上游集水

[22]区面积阈值的格网点生成为水道的起始点,大于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的格网点生成为水道,

从水系起始点开始,根据水流方向数据,向下游逐步追索Ⅰ级水系,每追索出一个水系栅格点,就将Strshler水系分级数据“1”赋给该栅格点,当追索到水系交汇点时,交汇点的水系分级数据增加“1”,同时结束该段水系的追索,以上追索过程对每一个水系起始点逐个进行后,完成Ⅰ级水系的追索. 再从两个Ⅰ级水系的交汇点开始,向下游追索Ⅱ级水系,并将Strahler水系分级数据“2”赋于追索出来的水系栅格点,当追索到水系的交汇点时,检查与之交汇的水系是否为低级水系,如果是,就继续向下游追索. 否则就结束该段水系的追索,并将当前栅格点的水系分级数据增加“1”,对每一个Ⅱ级水系的起始点逐个进行后,完成Ⅱ级水系的追索. 重复相似的追索过程,就可以追索出所有高级别的水系,这样从水系源头开始将整个水系追索出来(图9).  

3 研究实例与改进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择太湖流域西南部西苕溪中上游流域,大部分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境内,流域面积1696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80mm.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面起伏较大. 流域南高北低,主要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 流域内丘陵低山约占50%,高山约占40%,河谷平原约占10%,地貌类型齐全,有一定的代表性. 北部梅溪附近的西苕溪河段为整个中上游流域的出口,高程为4m,流域内最高峰为南部的龙王山,海拔1587m,流域最大高差1583m,平均坡降

25.4‰. 流域内有两座比较大的水库,赋石水库和

3期 李昌峰等: 流域水系自动提取的方法和应用 209 老石坎水库. 整个流域河网比较发育,主要支流有南溪、西溪、龙溪、浒溪和浑泥港[23].  3.2 研究区DEM构建 

研究区DEM是通过

地形图手工数字化得

到,底图选用了19741 1 1 1 4 1 1 3 12 1 3 1 1 1 2 1 1 1 2 3 2 1 1

1 2 年出版的1:100000比2 1 1 2 16 1 1 1 例尺的地形图,等高线1 1 1 1 1 3 6 25 2 间距为20m. 首先用1

图9 Strshler水系分级系统 ARC模块中数字化系统图8 集水区面积阈值>10个格网 

将地形图的等高线和控Fig.8 Threshold > 10 cell  Fig.9 Strahler system for stream 制点高程输入到计算机

中,每一等高线和高程点所代表的高程值赋为属性值,应用TIN模块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再经高程值内插,最后生成栅格单元大小为50m×50m的GRID(依据GB/T 17941.1-2000,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3.3 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对生成河网的影响 

利用上述提取流域水系的方法和相关GIS软件,对生成的DEM进行水系提取实验,生成河网的详细程度可以通过给定河道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来控制,图10的a图和b图分别是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分别为250hm2(1000个格网)和500hm2(2000个格网)时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系. 可以看出,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越小,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系越详细,河道的起始越向上游延伸. 在试验中得出:当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为所有栅格点上游集水区面积的平均值时,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网最理想(图10a).  

3.4 DEM生成水系与实际水系比较 

将基于DEM提取的流域水系(图

10a)与从1:100000地形图上手工数字

化得到的西苕溪中上游流域的河网

(图11)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丘陵山

地和高山区由DEM提取的流域水网与

实际的流域水网基本吻合,但在水库

与山谷平原区,则差别较大,其中最

a b 主要的是主干河道位置偏离自然河道

图10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对生成河网的影响的位置过大. 这是因为DEM本身可能Fig.10 The impact of size of threshold on 就存在平坦的区域,另外还有凹陷点hydrologic data derived from DEM 填充后形成的平均区域,直接利用D8

算法,在平坦区域内部无法生成河道,而通过联接平地两端边缘的水流聚集格网点生成与实际河道不符的伪河道. 处于平坦区的河流流动的随机性比较大,自然水系往往是弯曲的,有些河流的形状则呈辫状或不规则环状汇合形态,这就意味着有些栅格点的水流方向是多方向的,而D8算法是单流向算法,这在计算栅格点的水流方向时是无法实现的. 并且在西苕溪中上游流域的山谷平原区有些人工开挖的河流渠道,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分布状态,河

210 湖 泊 科 学 15卷 流的分布与自然的地形不相符合,所以由描述地表起伏的DEM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系就与实际河网也不相符合了.  

在ArcView软件环境下,利用Derive slope命令生成西苕溪中上游流域的地形坡度图,再与由DEM中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网相叠加就可以看出,模拟中生成的与实际河网不符的河流大都处在平均地形坡度不大于3°的区域(图12中灰色部分). 由此得出:当平均坡度大于3°时,由DEM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网是与实际河网基本一致; 当坡度小于3°时,由DEM中提取的流域自然水网与实际的水系有误差,需要进行纠正处理.  

3.5 改进方法 

为了解决DEM中平均地形坡度小于3°的平坦区域所生成的流域水系与实际河网有较大误差的问题,采用了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约束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即通过手工数字化的方法将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输入计算机中,并利用Arc/info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转化成栅格形式,栅格的大小和建立的DEM的栅格大小相等,经过投影转换纳入到统一的坐标系中,通叠加运算,将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叠加到DEM上. 根据自然水系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的位置,将DEM中与其相对应格网的中心点高程进行初始化处理,改变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经过的格网内高程值,使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的地势低于沿岸地势,使河网的生成在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的约束条件下完成,以确保生成河网的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与实际相符. 以处理后的格网高程为初始条件按前面所述方法生成新的格网水流方向数据模型. 再依据新的格网水流方向数据模型生成河网. 图13所示即西苕溪中上游流域经主干河道和平原河网数字化技术处理后由生成的河网,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主干河道和平原河网数字化方法,可以使生成河网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图12 平均坡度<3°区域 图11 手工数字化河网 

Fig.11 The stream network 

Fig.12 Area of mean slope<3

of manual digitization 图13 利用改进方法生成的河网 Fig.13 Generated streams by the modified method

 

4 结论与讨论 

(1) 利用DEM提取流域水系并构建河网结构拓扑关系,其相应的水文要素信息数据可以直接被水文模型所调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文模拟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方便的利用遥感等数据源,丰富建模信息,并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制提供了平台.  

(2) 以西苕溪中上游流域为例,分析探讨了基于DEM

自动提取流域水系的方法,在平

3期 李昌峰等: 流域水系自动提取的方法和应用 211 均地形坡度不小于3°的区域所提取的流域水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基本上不需要进行纠正处理.  

(3) 为解决在平均地形坡度小于3°的平坦区域河网生成中产生的虚拟河网与自然水系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数字化作为约束条件的生成河网的方法,结果令人满意. 该方法既可应用于山地丘陵区,也可应用于平原河网地区.  

 

参  考  文  献 

1 Singh V P.Kinematic wave modeling in water resource—environmental hydrolog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7,1-10 

2 

3 吴险峰,王中根,刘昌明等.基于DEM的数字降水径流模型—在黄河小花间的应用.地理学报,2002,57(6):671-676 Moore I D,Turner A K,Wilson J P,et al.GIS  and land-surface-subsurface process modeling.In:Goodchild 

M F,Park B O,Steyaert L T,eds.Environmental with GI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96-230 4 Tribe A.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valley lines and drainage networks from gri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 review and a new method.Journal of Hydrology,1992,139(1/4):263-293 

5 O’Callaghan J F,Mark D M.The extraction of drainage network from digital elevation data.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1984,28:323-344 

6 Jensen S K, Domingue J O.Extracting topographic structure from digital elevation data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88,54(11):1593-1600 7 Garbrecht J, Martz L W.The assignment of drainage direction over flat surfaces in raste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ournal of Hydrology,1997,193:204-213 

8 Turcotte R, Fortin J P, Rousseau A N 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drainage structure of a watershed using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a digital river and lake network.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40(3-4):225-242 

9 Srinivasan R,Arnold J G.Integration of a basin scale water quality model with GIS.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994,30(3):453-46 

10 Garbrecht J,Martz L W.Topaz Overview.USDA-ARS,Grazingland Research Laboratory,7207 West Cheyenne St,

Reno,Oklahoma,73036,1999 

11 E James Nelson.WMS v6.1 Tutorials Environmental Modeling Research Laborator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2001: 236 

12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Inc.ArcView Spatial Analyst.Printed in USA.1998:104-107 13 任立良.流域数字水文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0,28(4):2-7 

14 李清河,李昌哲,齐实等.流域降雨径流路径的数字模拟技术.地理研究,2000,19(2):209-216 

15 廖学诚,黄 琼,漆升忠.应用数值地形模型萃取上游森林集水区河川网路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1999,6(3):2-8 16 闾国年,钱亚东,陈仲明.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研究.地理学报,1998,27(2):133-137 17 Martz L W,Garbrecht J.An outlet breaching algorithm for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depressions in a raster 

DEM.Computers & Geosciences,1999,25(6):835-844 

18 陈永良,刘大有,虞强源.从DEM中自动提取自然水系.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2,7(1):91-96 

19 Jensen S K.Application of hydrology information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Hydrological Processes,1991,5(1):31-44 

20 李硕,曾志远,张运生.数字地形分析技术有分布式水文建模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669-774 

212 湖 泊 科 学 15卷 21 Strahler A N.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atershed geomorphology.Trans Am Geophys Union,1957,38(6):

913-920 

22 TANG Guo-an,HUI Yang-he,Josef Strobl,et al.The impact of resolution on the accuracy of hydrologic data 

derived from DEM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1,11(4):393-400 

23 浙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浙江水利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105-123 

 

Th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ally Extracting Stream Network of Watershed

LI Changfeng1,2, FENG Xuezhi3(1: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P.R.China ;

2: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P.R.China ;

3:Dept. of Urbanology and Resource,Nanjing Univ.,Nanjing 210093,P.R.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technologies, calculating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directly, modeling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extracting hydrological data automatically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is the focus of digital hydrology, and the pres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software based on raster data structure provid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odeling hydrological process, too.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drainage features from DEM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item of them,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tual work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process of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natural stream networks of watershed from DEM. The upper reaches watershed of Xitiaoxi as a case of study, a raster DEM is used to define surface drainage and extract the stream networks. Through comparing the stream networks delineated from DEM with the actual stream networks, it can be conclude that in the mountains area, especially the area of mean slope no less than 3 degrees, the delineated stream networks would be reliable. In the flat region of mean slope less than 3 degrees, the delineated stream is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stream network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put forward the restricted river channel method by digitizing the trunk streams and the flat land rivers. With the method, we got the delineated steam networks same as the actual stream networks, and make the simulation of hydrologic factor has more practical value. The method has universal reference value for hydrological modeling of other watersheds, and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ydrological modeling obviously.

Keywords Stream networks;DEM ;automated extraction;threshold of flow accumulation;watershed


相关文章

  • 全国河流湖泊基本情况
  • 汇报内容 ⏹ 普查目的 ⏹ 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 普查原则和重要约定 ⏹ 技术路线 ⏹ 清查表式 ⏹ 普查表式 ⏹ 汇总表式 普查目的 通过对我国给定标准以上河流和湖泊基本情况的普查,编制全国给定标准以上河流和湖泊名录,建立河流和湖泊主 ...

  •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_毕华兴
  • 第27卷 第2期2005年3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 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 . 27, No . 2Mar . , 2005 基于DEM 的数字地形分析 毕华兴 谭秀 ...

  •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中的应用
  •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中的应用 汪勇 1014021030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状况和动态变化的一种先进工具,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以陆地上的水体为主要对象的水文资源工作来说,无疑地,卫星遥感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 ...

  • 水利前沿技术
  •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及学科前沿 摘要:改革开放30 多年,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加快,先进的施工方法与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施工企业迎来了黄金时机.在当今倡导的建筑节能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只有对建筑施工方法和技术进行革新,并将其运用到各类建筑项目 ...

  • 利用机载激光三维点云构建张家界地貌DEM_段佳
  • 2015年第10期段佳,等:利用机载激光三维点云构建张家界地貌DEM107 2015(10):107-109.DOI:10.13474/j.cnki.11-引文格式:段佳,孙敬宇,刘海飞,等.利用机载激光三维点云构建张家界地貌DEM[J]. ...

  • 文模型--Ⅰ模型构建的原理与方法
  • 水利学报 2009年2月SHUILIXUEBAO第40卷第2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09)02-0145-08 基于SWAT的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 --I.模型构建的原理与方法 代俊峰1'2,崔远来1 (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 ...

  • 地理实体数据制作技术探讨
  • 地理实体数据制作技术探讨 郭小玉 (广西航空遥感测绘院,广西南宁市建政路5号 530023) 摘 要 "天地图"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大局.服务 ...

  • 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2(1):27-30,2006 Journalof ZhejiangUniversity(Agric.8LLifeSci.) 文章编号:1008-9209(2006)01-0027一04 杭州市生态敏感性 ...

  • BP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 第35卷第1期 水文 V01.35No.1 JOURNALOFCHINAHYDROLOGY型!!塑-- --------------------------------------------------一 Feb.,201 :: BP神经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