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论文摘要: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吝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现象,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人文精神来自儒家《老子》的“为道”以及《庄子》的“体道”,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文精神,体现为通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大学人文精神理念,为《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人文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

近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在20世纪初积淀为一种传统,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状

(一)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

在大学校园中,文科的学生们不懂得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不懂得什么是GDP和文艺复兴的也不乏其人。人文知识的匮乏,文化底蕴的浅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造成了他们理解领悟能力差,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思维方式死板,思路狭隘。

(二)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和思想解放。面对商品市场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们的善恶是非分辨能力和价值取向受到了严峻挑战,许多人陷入了迷茫和空虚中。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找不到“天之骄子”的骄傲与为国家建设而献身的崇高。

(三)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现象。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对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热爱、亲情、温情、同情。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从不考虑自己

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回报。某些大学生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缺乏合作意识,他们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手足无措,在心理上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毅力,执拗偏激,容易走极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上述种种,给我们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刻不容缓。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三)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关文章

  • 论生命和自然的本质与相互关系(下)--人学纲略
  • 5·人的 社会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通过人的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产生了人的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身才能实现.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人的高度自 ...

  • "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 第七章 "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中所蕴含的&quo ...

  • 政治教学中怎样运用关系思维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 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关系思维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用关系思维来处理这三种关系可以体现对规律的遵循和尊重,也是关系思维的应有之义.用关系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 ...

  • 法律关系要素的内涵改良探讨
  • 法律关系要素的内涵改良探讨 --兼论后代人利益的保护 刘国涛 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是以空间布局优先,而后在时间上进行布局的.这就使得当代人奉行"生态赤字"政策的行为得以放纵,从而损害了后代人的自然资源利益.而新的自然资源代 ...

  •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思考题
  •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思考题 1. 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有哪些? ⑴生态问题,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⑵科学可能导致人的异化,科学具有人性的一面,可它又具有非人性的因素.表现为: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 ⑶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 ...

  •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情与景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简单 ...

  • 论"和而不同"
  • 论"和而不同"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伦理思想 现代意义 [摘 要] 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 ...

  •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一.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大脑是一片空白,正因为是一片空白,他可以同时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信息.人世间的信息.宇宙间的信息,孩子出生时所带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成年人.人类带着地球上的一切信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就与地球上的自然环 ...

  •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联系十八大会议的内容) 2012级研究生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 ...

  • 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 专题二: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讨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由此并进一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是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