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经常会有家长提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不肯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就会紧张的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然后再经历物权关系的建立过程,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之后,慢慢建立起来自觉的分享意识,整个过程需要历时几年。也就是说,对于不到两岁的宝宝来说,他拒绝与他人分享食品或玩具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事实上,他对于自我、他人的关系要到两岁左右才能初步建立。最明显的征兆是在两岁左右,他的语言中开始出现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开始的时候还会“你我”不分,出现若干混乱,不过很快他就能搞清楚自我的存在,与他人、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他逐渐建立物权的概念了。

在这个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他们似乎在不断地“测试”孩子是否大方,总是不停地问,“饼干给奶奶一块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不要了:“乖吃吧,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分享意识。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人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大方不抠门,并因此而博得他人的好评,而在于孩子能从分享这个行为中和他人构筑友善和谐的关系,体会到人与人良性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心灵沟通的美好感受与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故此,让孩子从分享行为中获取到快乐就变得十分重要。在逗弄孩子以检测其能否分享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的却是一种被欺骗,而不是对方因为他的分享行为而感觉到愉悦的分享结果,久而久之这种不断的刺激会造成孩子的分享行为本身丧失愉悦感,从而破坏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识建立。因此,如果家长想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

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权概念后,他们开始在社交活动中学习自觉的分享。在这个阶段,父母往往开始焦急于孩子何时能自觉与小朋友分享,从而达到和他人和谐相处。然而在这个阶段往往存在着几个误区,常常阻碍了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误区一是有些家长认为分享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从而在家居生活中放弃让孩子通过与家

人分享而获得快乐的机会。事实上,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在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有很多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所谓“过的就是孩子”,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学习分享,获得分享快乐的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主动进行分享行为的机会就会较少。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他人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种真正的平等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

误区二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每个孩子最珍爱的东西不同,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辆缺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当作珍宝,就如同家长把一枚钻戒当成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把他掉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借给小朋友玩一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同一件物品,他可以和a小朋友分享却不见得和b小朋友分享,这也非常正常,如果你可以把自己心爱的首饰拿给姐妹戴,却未见得能借给不太熟悉的朋友。孩子也有权选择分享的对方,分享的物品和分享的时机,就如同我们每个成人每天所进行的选择一样。事实上,我们每天从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情,也正是我们的孩子从他们的分享行为所享受到的。

误区三是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而忽略分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大力劝诫着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或糖果交出来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乐意,甚至眼泪汪汪,家长却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这样实在是丧失了分享的意义,而单纯变成了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一种脸面上的满足。很多情况下,家长需要孩子把东西交出来,是潜意识里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看,我的孩子多大方,多懂事,多有礼貌,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分享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不仅是物品的丧失,还有父母对于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视。如果分享行为和痛苦画上等号的话,家长能指望孩子愉快、主动地与人分享吗?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当家长对某个阶段出现暂时性的问题所迷惑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们自己遭遇这个情形,是否会毫不在意把它拿出来和他人分享?家长要时刻牢记住,只有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


相关文章

  •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
  •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要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 ...

  • 让幼儿学会分享
  • 摘 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成了人人宠.人人爱的小皇帝,渐渐变得自私.占有欲强.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应注意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形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教师应 ...

  • 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体会
  •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趋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过强烈,因此,我以为应尽早对36岁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一题目的体会 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 ...

  • 让幼儿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 让幼儿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分享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社会发展所要适应和需要的.幼儿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所渗透的分享活动,感知分享的真正含义以及由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幼儿自发的愿意与他人分享,发扬这种传统的美德,并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

  • 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 2008年第02期 No.02.2008(总第158期) 学啊教宵研究 Studiesjn PreschoolEdueaflon SerialN仉158 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李幼穗宰赵莹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

  •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与他人一起学习.生活.工作,而在这些过程中越懂得合作的人他的收获越大,日本索尼公司可谓享誉世界,索尼有这样的成就,靠的是什么?索尼公司懂事长这样说:"我聘请的高级员工 ...

  • 幼儿园小班见习报告
  • 日期:3月11日 地点:xxx幼儿园 主题: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以及托班家长沙龙活动 活动内容: 这是第二次去红星幼儿园,园所还是像以前一样干净充满着童趣,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此次活动分为了二个板块,与以往观摩的见习活动有所不同。先是老师精 ...

  •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萝卜回来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 一.说教材: <萝卜回来了>是一篇讲述小动物们相互关心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以&quo ...

  •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