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及其创作风格特征

M1 20 05 1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3期

Se p

V o l . 15

Jo urnal of Shengh Oilfield Teacher, coltege

V.3 20 01 o

贝 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 曲 》 其创作风 格特征 及

杨和平

(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江苏省徐州市 221011)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丈化发展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交响曲、 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响彻世界 . 可谓家

喻 户晓。 他的《 第三英雄交响曲》 就是其音 乐创作 中的一个代表 。 这部 交响曲无论从 旋律 、 和声上说 , 还是从曲式结构、 长度 、 风

格上论, 比他以前的音乐家都有所发展, 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 关键 词 英雄交响曲 贝多 芬 风格特征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一方面他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 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杜会的 责任感. 形成了他作为一个天才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音乐创作实践 , 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作, 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 进步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 将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音乐形象相结合, 充分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到欢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贝多芬于 1803 年着手创作、 1804 年完成的《 第三英雄交响曲》 标志着他在音乐创作上已完全成熟 , 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并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巨著. 这部文响曲无论从内容, 还是形式方面看, 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音乐创作的局限. 由此

确立 了贝多芬文响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

这部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对英雄的看法, 深刻地刻画出英雄的毅力、 情感和在革命斗争中英雄的伟大形象。作品中并无 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 而是以勇敢刚健的英雄主题来揭示英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赞美英雄迫求民主、 自由的崇高理想。同 时, 作品中又充满了对英雄的沉重悼念及悲痛的回忆. 可以说 这部交响曲既是一首英雄业绩的胜利颂歌 , 又是一首抒发悲痛 之情的英雄葬礼曲. 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 火热的快板 , 建立在L 大调上。 E 此乐章是全曲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 乐章。曲式结构为

= 74+ wa i4+ 1 三瓜9r5r848 41 ~ 一 f3d 一告~ 一 M 1 ' r" 赢薪 9+ 4 6 1F3 1 A N

(153)小节

口月 3)小节

(165)小节

(130)小节

第一乐章无引子( 序奏) , 仅由两个坚定果断的和弦直接导 出, 大调的主部主题 : "F

由大提琴奏出的这个三拍子的英雄主题, 刚毅、 纯朴而精力充沛。主部主题运用和弦分解的形式。 表现出感伤和思念情

绪。 这是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的旋律。 此外 , 这个主题打破了正常的三拍子节奏, 重音出现在弱拍上 , 从而造成节奏的

变化 并具 有二拍子的感觉 。( 这种节奏变化在海顿、 莫扎特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 突然急速的音乐进行 , 一下子引起了音乐暴风雨般的

发展, 出现地表现了英雄的性格 当音乐在描写英雄性格时, 贝多芬强调了多方面的陈迷 乐曲在45 小节处, 又出现了双簧管、

收稿 u 期 2000- 09- 15

70

杨和平 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及其创作风格特征 单簧管、 长笛及小提琴交替出现的一个中诉性 的抒情动机。这下行的旋律动机很有特色, 即副部第一主题

然后 , 在乐曲第 65 小 节处, 小提琴声部 出现 了一个独特 向上, 并且富有展开性的插入主题 , 它与主部主题紧密联系

副部第三主题是以和弦式的进行出现的( 乐曲第 83 小节, 在属调 F )

这个副部主题大大地复杂化了。 它包括三个主题因素 即属调上(n 大调)的第一副部主题的木管对答;R小调上的第二 $

副部主题 , 表现出的色彩变化 , 第三副部主题则是木管音色及调式的对此 , 但这一切很快过渡到新段落。当乐曲进入以主部材

料构成的结束部时, 音乐显得有些急促, 似乎象征着不幸即将来临. 整个结束部具有展开部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节奏上的变

化 , 连续不规则重音 : V 级上九和弦的转位( 省略三音) 给人 以强烈 的不协和感 。 即 I 最后 , 在很短的时间内力度从很强 ff、很弱

pp 的急剧变化, 这电是贝多芬典型的力度表现。(这种力度变化在贝多芬以前是绝对没有的) 展开部共有 243 小节的大篇幅 , 它也是戏剧性变化最强的部分。 在调性布局及和声功能方面, 都很复杂。 从展开部的调性 布局可以明确看出, 展开部的小调性 占了绝对的优势, 形成了与呈示部的强烈对比, 也更富有矛盾冲突与戏剧性对比, 而展开 部又尽可能避免bE 大调出现, 394 小节处, 在 出现了一次假再现, 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从而加强了展开部内部的发 展, 使整个展开部处于波澜起伏中。 展开部是以主部材料的弱奏(PP)开始, 好似暴风雨前的沉寂, 主题动机孤独呻吟的音调从

低声部升起, 气氛紧张而有些惊惶。呈示部的所有部分, 都依次在一个强大的浪潮中再现, 但它们的和声、 节奏、 配器、 主题都

与呈示部有很大区别, 也都做了淋消尽致的发展变化 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戏剧性的新高潮. 然后, 在双簧管 上 出现了一个抒

情而明朗的曲调 , 它给英雄主题带来了新的鼓舞 , 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后 , 英雄主题以胜利的音调重又占据了主导。正如罗曼 罗兰说的那样 ; “ 这里展开了决战 在这决战的熔炉 中确立 了他音乐 的强大的英雄理想“…在这里他正处在 白己理 想世界 的中心 .

’ , 展开部的结尾 以整个乐队的全奏结束 , 进入了再现部。

再现部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战斗的综合 . 是呈示部、 展开部情节的继续发展。整个再现部 165 小节比呈示部的 153 小节

扩大了12 小节, 再现部是从副部主题回到主部主题的。 调性布局是 "E, 叭- . ^g- . g- 呛~ 尾声。 贝多芬作品的尾声写得规模 很大, 有时也用新的材料写成. 具有第二展开部的特点. 尾声共有 13。 小节, 除了用第二主题外, 也强调了主部主题, 充分肯定

了英雄形象。第一乐章最后在热烈的戏剧性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 : 葬礼进行曲 , 在慢板乐章 。复三部曲式 , 其结构如下

C-

呢-

C

C-

F-

C-

C

C-

"E -

C

把交响曲第二乐章写成慢板 , 是贝多芬的创造 。 此乐章 自始至终具有进行曲的特点 , 政治色彩很浓。 并体现出英雄的葬礼

是在行进中举行, 哀悼的音乐井非绝望悲观, 而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英雄的祟敬、 哀悼及沉痛的思念。罗曼 罗兰曾说:“第三 《 英雄交响曲》 的葬礼进行曲是描写英雄的死”“ . 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撑” 第二乐章的第 f 部分和第 1 部分都建立在小调 上 。

第一主题先 由第一小 提琴 在 c 小 J9上 直接奏 出 :

这个主6 1从小调 )1 '1 x -始, 结束在nE 大调 ]_ . 直接引出了第二主题 〔 16 小节) 第 音乐经过 了 一 连串的JY比转换 , 给这个哀悼的乐思增加 了 严肃性的悲痛色彩 .最后 回到了 。 小调 上 结束

第 15 卷

胜 利油 田师范 专 学校 学报 科

2 00 1 年

第3期

第二部分转人 C 大调, 在双簧管上奏出了明朗的主题(第 69 小节)

但是这个主题出现不久, 很快哀悼的主题又出现了, 开始了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前几小节, 进人了展开式的播部. 在管乐 巨 有长达 7 小节的延长音, 尔后新的主题出现(第

114 小节 )

这个新主题旋律由第二小提琴奏出, 并建立在小调 f: , 构成了赋格段的进行.从而给哀悼的乐思又增添了一层更为悲痛的色 彩, 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叹息和硬咽的吸泣口当哀悼的进行曲主题带着宁静和安然的情绪在最后尾声出现时, 音调时断时续, 整 个乐队在即 的力度延续音上逐渐轻微下去, 直到消失.

这个乐章的和卢较简单 , 结构是一个很严谨的复三部曲式, 配器很细腻 , 音色、 力度强烈对 比, 又形成与定音鼓情景交融

的感觉。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此 第二乐章体现的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 而是群众性的体验

第三乐章, 谐谑曲 , 复三部曲式 。 乐曲开始 , 在弦乐器上奏出了闪电般的急速迅猛的主部主题 :

此主题奏出七小节后, 在双簧管上奏出了带有优伤悄调的副部主题, 形成上

下同时进行

这个主题虽然很流畅 但并不 十 分明快, 这种绝妙的复调布局 , 只能出自贝多芬之手。

这个乐章的中间部分, 是英雄的号角在召唤, 主题在nF 大调上出现(第 166 小节) , 圆号奏出

此主题是象征着未来光明的主题 第三部分再现了快速的谐谑曲, 在主部 匕 结束。第三乐章很象描绘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英雄形象, 它与第一乐章是一脉

相承的, 力度变化也很大 也在较短的时间内, PP- ff, 从 在节拍、 节奏速度方面亦有很大变化。

第四乐章 终曲, 双主题变奏曲式。 它表现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 整个乐章共有十一个变奏和一个结尾。 从结构的整体来

看, 此乐章带有明显的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痕迹:

结构 及其调性布局( 见下页)

主部的第一主题山弦乐的拨弦齐奏(12 小节)

乐曲到第 31小节时, 第二主题仍山弦乐拨奏出 在音乐的变奏中。 经常将第 主题与第_ 主题合在 一 起构成赋格段, 从而获得变化多端的效果

72

杨和平: 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及其创作风格特征

第一次变奏和第二次变奏都是以第一主题构成, 调性上无变化, E 大调上。第三次变奏在双赞管上奏出了一个新的 都在b

旋律 ; (75 小节)

原来的第一主题同时在低音提琴 L 以低音进行出现。

第四次变奏到第五次变奏结束, 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赋格段, 主题在调性上做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直到9 小调的第六次 变奏为止。第六次变奏在低音经过演奏变化的主题。在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上又奏出了一个新的对题(2l 2 小节) :

这个主题仍然是一个派生的旋律, 但其动力性和展开性较大, 因此, 音乐进行到这里时变奏形成了一次大的高潮。 第七次变奏具有展开部的性质。虽然它仍然是用第一、 第二的主题材料来进行变化, 但这个变奏却做了很大发展, 使人感 到它具有奏鸣曲式展开部的性质。音乐再次形成高潮, 进人再现部性质的第八次变奏. 第九、 十一次变奏都是以第二主题 十、

的第一步呈述和发展为主, 乐曲高潮进行的力量渐次增强, 结束时, 音乐集结了乐队全部力量, 一致奏出了雷鸣般的音响, 整 个乐章在辉煌壮丽而又热烈的欢乐中结束。

在这一乐章中, 贝多芬突破了变奏曲的僵化、 呆板的状态, 非常自由地运用变奏原则使音乐的变化贯穿起来. 在音乐性质

及形象方面, 也有很大变化. 双主题变奏, 对位手法, 主题贯穿发展等方法, 使变奏曲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了更大的应用性 , 而曲 式上的变化, 主要是符合于乐曲内容的需要

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影子在此乐章中已有所应用, 进而使整个织体发生了变化。造成了音乐此起彼伏、 连绵不

断的音响效 果。 在此乐童中, 亦充分运用了复调手法。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文替出现, 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整个曲调之中。 在调式、 调性、 和

声、 配器等方面比前乐章复杂得多, 色彩 上 变化也较复杂、 此乐章小调因素起了很大作用。第四乐章和第一乐章主题 , 似乎有 一种遥远的呼应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 可将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的创作风格、 特征及在音乐创作上的贡献归纳如下: 1‘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的内容, 已明确地与当时先进政治思想相结合, 从而大大提高了交响乐体裁的社会意义 . 同

时开辟了器乐创作新的发展方向

2. 英雄h 的构思和形象已经成为整部交响曲的主导. t 3. 整部交响曲围绕着题材和构思, 形成了 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各乐章之间在内容上是前后相连的;在旋律又是密不可

分的。( 它以第一主题的音调 , 作为巾连各 个乐章的基线 ) 各乐章之间 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下转第 96 页)

第 15 卷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 校学 报

2001 年 第 3 期

宗分” 释迎牟尼云:“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卵生, 若 若胎生, 若

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

无想 …” 不论世界上哪一类众生都应该以此经为到高无上

的经典, 只要此经被听到或被人用心修持 , 就表 明那众生能

注:

①黄夏年主编 d周叔迪集》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5 年 2 月 版 . 第 97 页。

从此经获得解脱 , 并且他所获得的解脱大于他在人世间任何

积功积德 的作为。这个思想从这第一分起贯穿全经 , 构成 了

②参阅 《 续高僧传》现虞山下有梁昭明太子萧统(501一53”的 . . 读书台’《 t 金刚经) 约在公元四世纪传人我国卜 而且最早的传本就是 罗什所译本(402) . 萧统所研读的版本应是罗什本无疑, 因为《 金刚 经》 南传的另一种版本即西印度市僧真谛译本是在公元六世纪中叶 这显然是萧统读不到的

《 金刚经》 作为早期大乘经典以慈悲怀怜悯心关注众生的生

存幸福与苦难.从最低贱处和易为人忽略处修持义理感化众

生的朴素的宗教悄感特征 。 正是这种朴素性和以天下人的命

运为切切使命的宏愿使《 金刚经》 具有了巨大的世俗感染力

量 和宗教教谕力量 , 千百年而不衰 , 历 至今仍是佛教最为重 要 的经典之一 。

③比 为梵文bhiks。 丘, 的音译。 又译 备当”“ 呼’ 惫译 乞 、比 , 等。

士”“ 、乞士男”“ 、燕士” 等。指乞士于世间为众生种福, 同时资养智慧

生命而求法于佛的男性僧人 ①四种“ 邪命’ , 都以“ 食” 口 命名. 其中后三种还可理解, 正所谓弄 法者不允异道, 且尤为瞧不起以

撤弄「舌为生的人. ]

③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慈识形态》 中指出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最后的释迪牟尼佛的“ 敷座而会”正式为《 , 金刚经 7 的 说法做出最端庄的亮相。它表明《 金刚经)就此开始宣讲了。 在这种曰 中, 坐” 包含了“ 思考” 敬修‘ 和“ , 之意, 对释迎牟尼本 人 而言是“ 四威仪” (指行、 坐、 住、 卧)之一。相传释迎牟尼在

尼莲禅 河畔的菩提树下 觉悟 , 他的坐法就是这种“ 结吻跌坐” (把双腿盘起来 , 两脚背交叉放于股上) 。 对于众生来说 , 意味

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 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最。 支配着 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瓦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 那些没有

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 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 ⑥“ 无分别心” 也是释迥牟尼大乘佛教理论的重要观点. 从行乞、 布施的实际态度到佛性灭度的不住相, 都是大乘般若智慧 “ 无分别

着正式反思人生的开始, 关心 自我的解脱到关怀世人的解 由

脱的开始 。于是佛本人就以这样庄严的法相示 于诸弟子 , 进

而诸弟子又把此法相示于世人, 金刚经》 使老 的深刻义理得到

了广泛 的传播

心” 的修证体现

( 责任编辑

杨学民)

(上接第 73 页)

章的规模更加庞大和多样化了。 他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了复

调的手法, 使巴赫式的复调传统增加了战斗性和英雄性的新

4. 贝多芬的创作, 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标题性的创作原 则, 使这部作品的巨大而复杂的构思都通过典型的形象的刻 划具体地传达给听众, 因而大大缩短了器乐体裁与广大听众

之间的距离, 同时这也是该作品二百多年来一直流行于世界

乐坛 的原 因所在 。 也证 明了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审美价值 。

特征。他扩大了副部的结构意义(一般来说, 海顿、 莫扎特的

交响乐创作 中, 副部发展都不很大, 如莫扎特《 四十交响曲》 呈 示部是 100 小节, 而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呈示部是 153 小节; 前者的展示部 63 小节, 者的展开部 243 小 而后 节。 从规模上而言, 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 也大大超过了海顿

与莫扎特) .

5,由于表现内容和刻划形象的需要, 贝多芬大胆突破

了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乐的创作陈规 , 在音乐创作上进行 了

一系列的创新及改革。如:在第二乐章运用慢板的葬礼进行 曲的音乐, 在第四乐章运用变奏性和回旋性相结合的结构; 在调性的变化上, 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和声方面大胆运

6. 贝多芬在《 第三英雄交响曲》 的创作中, 广泛吸取了 法国革命

歌曲音调作为交响乐各乐章的主题音调基础。 总之 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 无论是创作内容和形式

都较他以前的作曲家有很大突破, 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家的

创作影响极大, 在世界音乐艺术史 卜 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用不协和和声进行布 在配器上, 充分利用器乐的色彩对此, 在 力度变化上, 运用从很弱到很强的力度对比(PP- ff) ; 在速

度上, 从慢板到急板的鲜明速度对比, 所有这一切 , 都使各乐

( 责任编辑

徐培君)

86


相关文章

  • 贝多芬交响乐的艺术特征
  • 1.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应该算是大器晚成了.即便如此,那时的他仍然只是海顿和莫扎特交响曲的一个杰出继承者.因为我们从这部作品里面,还能够听到很多前辈的影子,能听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已经开始有贝多芬自己的个性 ...

  • 交响乐欣赏
  • 一直以来交响乐对于我都是一片神秘的地带,既陌生又好奇而这次有幸选中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经过一些学习后对于交响乐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确实是一次新的认识新的选择,交响乐能带给人的东西是别的音乐无法达到的.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以前的我觉得交响乐是高深莫测. ...

  •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 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自幼从父学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音乐创作为生.贝多芬的音乐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

  • 名人事迹演讲稿
  •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 ...

  • 湘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案
  •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乐于与人交往. 学会演唱<同一首歌>,在歌声中与同学.朋友工作周分享<同一首歌>真 ...

  • 我对贝多芬的理解
  • 我所理解的贝多芬 有人说十九世纪有两个伟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仑?凯勒,他们是英雄和毅力的化身.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认为贝多芬就应该无可非议的成为十九世纪第三个伟人,因为他吸收了两者共同的优点,同样是刚正不阿的英雄主义,同样是身残志坚功 ...

  • 人教版 音乐鉴赏 高中相关音乐知识
  • 1.音乐基本要素 节奏.力度.旋律.调式.和声.曲式.织体.音色 2音乐欣赏的目的 培养和发展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热爱弥足音乐的感情.培养音乐兴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3.民歌 是 ...

  • 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论文:[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 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 ...

  • 名人传题库
  • 一. 选择题 1.贝多芬献给恋爱对象朱莉埃塔的作品是 . A.<月光奏鸣曲> B.<英雄> C.<第九交响曲> D.<四园交响曲> 答案:A 2.下列关于<名人传>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