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浅谈人类中心主义何以超越

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

——浅谈人类中心主义何以超越

刘 峰

[摘 要] “人类中心主义”对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却不一而足,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可否超越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了“自我中心”的超越之路,但此种“超越”并非等同于“废除”,而应该是扬弃,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又具有不可超越之处。笔者认为,人们改进自身思想,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恰恰正是解决矛盾,统一超越与不可超越辩证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超越;敬畏人类;尊重自然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人本身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人类也发展成为自然界的对立物,在服从、受动于自然界和自然规律,依赖自然界提供的适宜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及破坏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也日益彰显,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切都迫使人们重新关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类中心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多种阐述

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解释,人类中心主义有三种使用:第一,认识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而这三种论断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过程,第一种论断盛行于古代,第二种观点是近代的主流,第三种阐释属于当代人类中心观。[1]

当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前提。确信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力,可以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并且能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国学者J·帕斯莫尔认为:“当代生态危机并不源于人类中心观点本身,威信扫地的不是人类中心论,而是那种认为自然界仅仅为了人

而存在,并没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界的专制主义”。他还主张:“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2]不难看出,他仍将人类利益强调为当代生态意识的核心。

美国哲学家B·G·诺顿,从人类需要的感性和理性出发,将人类中心主义分为强、弱两种。前者偏重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从感性意愿出发,满足人的眼前利益和需要。后者主张人的地位的决定性,但强调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运用理智判断行为,不能轻率地、盲目地、疯狂地使用、破坏、掠夺自然,[3]是从某些感性意愿出发,经过理性评价后满足人类利益和需要的价值理论。

在我国,学界多是把人类中心论只当做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观或世界观命题。余谋昌把人类中心论的核心思想表述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行为的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人们只依照自身的利益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其他事物,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4]

刘湘溶则说:“人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是

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自然界中的一切为人而

13

存在,供人驱使;一切依人需要而安排宇宙。”其中,第一点是人类中心论的“灵魂”、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5]

二、可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

自柏拉图以降,人类中心主义就踏上一条超越之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强化了人类自我中心观念。文艺复兴高扬人性,反对神性,让理性冲破了神学的枷锁。[6]笛卡尔也从普遍怀疑出发,推出“我思”中心地位,一切存在者成为我思的对象,自我意识成为最高主体,即“自我”的思维之物,是一个赋予世界以意义的能动主体。而培根的“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等论断则是使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走向实践,成为现实。培根“通过科学和技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17世纪以后日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7]之后,康德、黑格尔进一步确立了人类理性、主体的权威,他们被认为是“人类中心论”理论的完成者。康德提出“人是目的”,黑格尔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合理性”前提下。

在此种思潮的引导下,人类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和追求高增长、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加大对自然界的剥削和掠夺,从而使自然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大气污染,土壤恶化,水源枯竭,气候变暖,甚至北极熊因为冰川融化,导致无法觅食,最终开始互相残杀。类似的环境破坏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的困境。

于是,“自然中心主义”便应运而生,它是“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前提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生态思想的典型表现”。作为与人类中心主义直接对立的思想体系,自然中心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拥有不依赖于人类并高于人类的价值、利益和权利。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是自然进化的阶段性产物,他和自然界中其它成员一样都要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人类只能以自然界为中心,无条件地尊重自然界的价值、权利和利益,在人类和自然发生冲

14

突时,只能绝对地顺从、适应自然,而不能对自然界有任何的影响和改造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的破坏,使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进而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发展。

“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源于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在人类社会当前所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人与自然物的平等”等论题的论证来作为保护自然的前提,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说,这种哲学反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表达了人类在宏观和长远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警醒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主张“自然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学者将生态危机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罪过,并展开了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途径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超越性

从人的实践活动而言,其本性之一是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必然受到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制约,因为人类始终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从终极意义上讲,人类不可能为了保护任何一种动物而彻底地牺牲自己。保护生命与自然是以维护人类自身存在为前提的,如果连整个人类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都受到威胁,那么,保护生命与自然界就成为无稽之谈。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毋庸置疑,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人对于自然,在价值地位上是难求平等的,因为人类与自然存在物发生的只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产生的行为要么是保护自然,要么是破坏自然,但无论如何,都是人类从自身的目的和利益出发从事活动的结果。

正如张一兵所说:“人不可能真正非中心地让物‘物化’,不架构自然对象,不吃其他生物的躯体以获得自己的生存”。[8]美国学者W·H·墨迪也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考虑到他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后可以采取的一种合理与必要的观

点。同时,生态道德能否践行以及践行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它与人类自身利益关系的认识程度。只有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人种的未来延续及其价值才能延续下去,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超越的,这从根本上说由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本性所决定的。[9]

“自然中心主义”主张通过取消人的主体能动性来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使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持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但实际上,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员,更是以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角色而存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说,认识和实践是人类无法放弃的生存方式,而认识和实践活动必然要以人为主体才能进行。所以人类的主体性是无法被消解的,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就等于消解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也就无异于消灭了人类自身。因此,自然中心主义在实践上是不可行的,它根本无法代替人类中心主义而指导人类走出自己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泛主体论、泛价值论和泛道德论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价值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自然无权利可言,人与自然不存在所谓的伦理关系,这种理论实属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其自身存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症结注定其最终不可能指导实践,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不单单作为一个物种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忽略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必要动机,它推动人类参与进化”[10]的关键作用。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缺乏严密性,在实践上缺乏操作性。

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永恒支点,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价值原则,它又是不可超越的。

四、矛盾的融合: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由于人已经将自己设定为最高位的存在,因此他必须对整个世界负责。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处境和上帝有着相同之处。占据上帝一般位置的

人类,如果仅仅从人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他的视野就与他的地位不相称。包括生态灾难在内的危机从本质上即源于这个矛盾。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就在于人类的地位与人类的视野之间的矛盾:相对于人类的地位而言,人类的视野太狭窄了。一旦越出了人类的领域,人类中心主义者就无法确定行动的方向。但是人类怎样做才算有力量呢?是征服、占有、摧毁他物,还是守护世界?

海德格尔在《论人类中心论的信》中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11]他认为,克服人类中心困境,关键在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从原有的决定论、统治者的思考方式转到生存论、守护者的思考方式上来。因此,若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那么首先就要超越人类总爱从自身考虑问题的狭隘立场,转而从整体性的角度考虑问题。人应该懂得他仅仅是整个自然的一小部分,仅仅是一名守夜人的角色,并且人的命运从属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12]他在人道与敬畏生命之间划上了等号,从此,人道主义不再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而意味着对所有生命的敬重。这种新的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生存合理性,它的终极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当代人类和他们后代人的最终利益为“本”。[13]

这里说的敬重万物是指:“正确把握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自觉而积极地协调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复杂关系。” [14]宇宙内的万物都是神圣的,都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和尊严;人与它们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者与存在者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它要求超越任何类型的中心主义,予任何物以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呼唤人们走向珍视万物的全新时代。“此种人类中心主义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利益,是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不是那种狭隘的,近视的,极

15

端的功利主义。”[15]

首先,人在敬重万物的同时仍能发挥其主动性,只是他将由征服者转变为守护者,并在对世界的能动的守护中维持自己的尊严。其次,人的实践或生存活动将由对世界的索取转变为对万事万物的成全,并因此真正抵达“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也只有“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美丽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才能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16]

笔者认为,从敬畏自己,将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到尊重自然,把人类当成地球看守者的转变,才是解决矛盾的最佳出路,也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归宿。

参考文献:

[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4th Merriam Co,1976,P93.

[2] John Passmor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New York,Scribner’s,1974.

[3]王静薇.《人类中心主义浅析》

,《青年科学》,2009,

(5). [4]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5]刘湘溶.《生态伦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6]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7](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

,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8]张一兵.《人类自我中心的走入与走出》

,《哲学动态》,1996,(6).

[9](美)默迪. 《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

,《哲学译丛》,1999,(2).

[10]曾文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11]宋祖良.《海德格尔与当代西方的环保主义》

,《哲学研究》,1993,(2).

[12]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3]王建明: 《论 “以人为本” 的环境价值观》 ,载 《江海学刊》 ,2005年第4期.

[14]包庆德,彭月霞.《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科学技术哲学》,2006,(7).

[15]兰国汝,范海燕.《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法商论丛》,2008,(1).

[16]孙道进.《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悖论》,《天府论坛》,2004,(5).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16

新形势下行政体制董

改蕴

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形势下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经济发展、社会现状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任务和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今后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政府要加紧自身改革步伐,制定顺应时代发展的方针政策,才能缓解矛盾,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思想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更

高要求


相关文章

  • [白鲸]的生态启示
  • [摘 要]本文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分析麦尔维尔的<白鲸>,<白鲸>通过重审西方文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启示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关键词]<白鲸>:麦尔维尔:生态启示 ...

  • 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
  • (一)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这种能力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能够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正确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自我实现者往往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独特的东西,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 ...

  • [敬畏自然]阅读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⑵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⑶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⑷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⑴ 阅读文章第一段,思考: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 ...

  • 党课材料[做一个讲党性重品行的共产党员]
  • 做一个讲党性重品行的共产党员 授课人: 龙潭煤矿党委书记 吴京州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及领导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对讲党性重品行有一个正确了解,认识到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敢为人先.以身作则.不辱使命. 教学时间:30分钟. 前段时间, ...

  • 11敬畏的自然
  •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通过把握课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观点:了解反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辩.质疑:揣摩有丰富哲理性和思辩色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宇宙生命意识,从而敬畏自然. (二)教学设计: ...

  • 创先争优学习体会:党员干部要在创先争优中"敬畏感恩"
  •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要带头提高思想境界、工作标准、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和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境界高、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要努力做到“敬畏、自信、团结、扎实、认真、廉洁、感恩”。 要有“敬畏”之心 ...

  •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
  •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 摘 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 ...

  • 生命化教育
  • 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思想渊源 1993年5月,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 ...

  •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
  •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 [论述题]26.感性认识 27.认识运动总规律 28.真理 29.价值 30.社会有机体 31.生产力 32.生产关系 33.阶级 34.国家 35.国体 36.政体 37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