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第十五章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甘肃省旅游生态环境基础

甘肃省总土地面积为4544.02万公顷(据朱强),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1.82公顷(27.3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

目前全省水资源总量29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的二分之一,耕地灌溉用水亩均378立方米,不到全国亩均的四分之一,全省缺水量已经达到15.44亿立方米,缺水程度为11.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供需缺口将逐年扩大(表15-1)。

表15-1 甘肃省水资源及其与世界和全国的比较 指标单

世界

中国

甘肃 人口 耕地面积 降水总量 降水深 水资源 人均水资耕地水资源(m/土地面积 (108人) (106公顷) (1012m3) (mm) (108m3) 源(m3) (104km2)公顷) 资料来源:部分数据来自朱强:《对甘肃水问题的一点认识》。

(一)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支撑

1.长江流域甘肃段适于发展峡谷森林生态游

长江流域甘肃段仅有全省13%的人口和耕地,其径流量却占全省径流量的36%,也就是说,长江流域降水丰富,但耕地面积较少,呈现山大沟深、石多土少、山多川少、水多地少的特点。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基本食物的需求,扩大垦殖指数、增加耕地面积,从土地上获取最起码的生活资料几乎成了该区农民唯一的选择和途径。于是,毁林开垦、毁草开荒,陡坡种植。正是这种广种薄收经农思想的左右,造成许多地区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质量日益低下,农作物产量极低。而越是产量低,越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之需,于是愈加广泛地开荒,愈加严重地造成生态破坏,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流失区内群众生活的贫困,而且威胁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替代产业,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长江流域自然风光迷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富集度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奇特的地貌、雄伟的山峰、幽奥的峡谷、清澈的河溪、茂密的森林、珍稀的动植物、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万象洞、水帘洞、飞龙峡、鸡峰山、大河坝、官鹅沟、贵清山、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文县天池、宕昌国、羊马故城、哈达铺红军纪念馆等众多景点和景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客源和独特的资源条件。

353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2.黄河流域景观适于发展黄河风情游

省内黄河流域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人口和耕地,而径流量仅占全省径流量的45%。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黄土地形齐全,主要以黄土丘陵、沟谷为主,本区是甘肃省农业开发最悠久的地区,也是甘肃省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年际降水变率大,多集中在7、8、9月,而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旱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大部分地方水质不好,难以利用,加之植被稀疏、林木缺乏、森林覆盖率不足3%,荒山荒坡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广种薄收、经营单一,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不但具有西部质朴的特点,而且兼有江南特色,尤其具有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以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旅游资源:如高山草原,黄河首曲,丹霞奇观,奔腾的黄河风光;更有回、藏、裕固、东乡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3.内陆河流域的绿洲景观适于发展绿洲生态和绿色产业游

本区是甘肃省大陆性气候最强,降水量最少,河网最稀疏,但土地广阔,热量适中,最富光照和风能的地区。全区有耕地1428.66万亩,其中70%为水田和水浇地,是省内最大的灌溉农业区。平均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的敦煌地区年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降水已远远满足不了一季旱作农业的需要,是一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河西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主要以祁连山大气降水、积雪、冰川为补给水源,河流的中下游发展灌溉成为绿洲。这里地形平坦,渠系纵横,经过长期的耕作培肥,土地熟化程度高,是本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发展河西绿色产业旅游的重要依托。

(二)生态多样性对旅游业的支撑

1.多样性景观与多样性资源

甘肃省地域辽阔,三大自然地理单元交错,孕育了黄土、沙漠、戈壁、绿洲、雪山、冰川、河流、峡谷、湖泊、草原、森林等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势资源基础。

2.自然保护区类型较多,所占面积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有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2003年底,甘肃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47个,面积扩展至878.6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19.3%;还建立了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8个。截止2005年,甘肃省已经建立了73处各级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1处(包括和政松鸣岩、小陇山林业局麦积山、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洮河林业局大峪、舟曲林业局沙滩、迭部林业局腊子口、小陇山、康乐莲花山、永登吐鲁沟、兰州徐家山、岷江林业总场大河坝、兰州石佛沟、庄浪云崖寺、漳县贵清山、渭源渭河源、成县鸡峰山、天祝三峡、庆阳周祖陵、景泰寿鹿山、文县天池、舟曲大峡沟),省级森林公园52处。截至2005年,甘肃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54处,总面积949.67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3%,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步入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先进行列。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包括白水江、祁连山、兴隆山、安西极旱354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荒漠、尕海—则岔、民勤连古城、康乐莲花山、敦煌西湖、崆峒山、永登连城),面积5073292公顷;省级40处,面积4308508公顷,县级4处,面积114900公顷。此外,甘肃省目前(截止2005年底)建有地质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4处(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平凉崆峒山、敦煌雅丹、景泰黄河石林),省级10处(麦积山、宕昌官鹅沟、冶力关、贵清山—遮阳山、万象洞、文县洋汤天池、天祝马牙雪山峡谷、玉门硅化木、张掖丹霞彩色砂林、卓尼大峪);国家水利风景区9处(金塔鸳鸯池、凉州天梯山水库、平凉崆峒山水库、酒泉赤金峡水库、高台大湖湾水库、庄浪竹林寺水库、泾川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讨赖河禹苑水利风景区、安西瓜州苑水利风景区);有风景名胜区14处,其中国家级3处(麦积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省级11处(崇信龙泉寺—五龙山、万象洞、松鸣岩、黄河三峡、兴隆山、马牙雪山—天池、碌曲郎木寺、华亭莲花台、云崖寺、徽县三滩、马蹄寺)。可依托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

甘肃省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初步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兴隆山、祁连山、白水江、安西极旱荒漠和尕海湿地等5个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工作,占全省保护区面积的60.96%,占保护区数量的14.71%。

各种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对象,又是旅游景点开发的主要区域,省内大部分旅游景点,都设在各类保护区内,因此,甘肃省生态景观和生态保护区作为旅游资源优势为发展多种独具特色的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甘肃省水土资源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旅游生态环境规划依据

甘肃省生态环境规划主要依据:《甘肃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甘肃旅游业发展规划》、《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暂行管理办法》、《甘肃旅游风景点分布》,以及其他省级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

(二)指导思想

以营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为宗旨,以游客生态消费需求为中心,全面保护与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环境质量。以绿色能源、绿色建造、循环利用、清洁环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建设绿色旅游风景区;以旅游产业替代模式,实现生态脆弱地区由生态耗竭型产业经济模式向生态亲和型的绿色大旅游产业经济模式的战略转变。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契机,推进甘肃省生态建设。

(三)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总体形象目标:生态甘肃,绿色甘肃,返璞归真,感受自然。

总体建设目标:建设生态型旅游城镇,绿色旅游交通发展轴线,绿色、循环、生态型旅游风景区。

355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环境规划指标:

1.大气环境质量:旅游景区达到GB3095—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景区内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水体应达到国家GB12941—1991A类标准,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达到GB12941—1991B类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GB5794的要求,其他水体达到GB3838的要求,并符合《甘肃省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对相应地区水环境的要求;

3.环境噪声标准:旅游区的交通噪声要控制在60分贝以下,达到GB3096的要求;

4.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达到GB9663~GB9673和GB16153的要求;

5.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和转运站要远离旅游景点,地面保持清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6.旅游区自然环境:旅游景区环境的美景度、舒适度要保持在基本水平以上。绿地覆盖率达到70%,自然风景区达到85%以上,有效控制林木病虫害。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建筑密度低于10%。

(四)旅游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1.系统保护原则

旅游开发活动是人文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又全面融合的动态过程,涉及面积大,影响广,综合性和整体性强。在规划时,必须注意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突出重点原则

要突出重点生态问题,要特别注意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敏感性因素,诸如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脆弱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3.因地制宜原则

遵循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各景点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特点,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规划重点,诸如黄河沿线的河谷型城市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效应。

4.法规监控原则

通过立法,有效执法,使法制监督的职权范围、运作程序乃至形式、手段得以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照监督立法进行监督。

(五)旅游生态环境战略重点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甘肃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半封闭的、活力较弱的、可持续性很低的系统。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过度依赖和高强度的利用基础之上,甘肃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矿产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这种传统的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的实践看,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356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不符合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甘肃省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生态环境系统的不断优化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发展低资源环境消耗、高经济产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减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耗,推动甘肃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发展环境友好型绿色大旅游产业

甘肃省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避开水资源稀缺问题,因为旅游用水少,人均仅有7L/天;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对环境压力最小,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产业绿色化,推进绿色开发,在社会发展规划中,能够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推广绿色经营,创建绿色饭店,推广绿色消费等;生态旅游有利于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有利于环境重建和保护;可以促进旅游管理部门、保护区与更多部门建立广泛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自然保护所需要的协作体制和机制的建立;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联动性,为当地社区或政府提供资源利用替代方式和就业机会,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减轻资源压力,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自然保护与当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更好发挥各级保护区在保护、监测、科研、教育和资源开发方面的功能;使资源的享用者直接为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改善保护区资金短缺的状况,理顺自然保护的责任利益关系。

三、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一)旅游水体资源与流域景观保护

以保护旅游资源、营造旅游生态环境为目的,甘肃省旅游部门应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甘肃省境内河流、水库、湖泊实施保护、治理、监管。

1.主要保护措施

(1)实施大旅游部门管理

应会同计划、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编制甘肃省流域整治规划。通过涵养水源,扩大植被面积,旅游景观保护、建设与控制,实现甘肃省水体旅游资源有效保护与建设;

应会同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工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规划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业、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在旅游区保护水体流域范围内,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保障旅游水体质量、旅游生态景观。

(2)加大流域治理力度,保护旅游资源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恢复林草植被,严格保护现有乔、灌、草资源与湿地资源,建立林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加快防沙治

357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沙步伐,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榆林窟、月牙泉等核心景区的保护;

黄河流域以刘家峡库区、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加快植被恢复,改善旅游生态环境;

长江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加强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增强森林植被涵养和调节水源的功能,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针对峡谷区的特殊环境和生态问题,重点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

2.重点建设项目

(1)石羊河流域治理项目

石羊河流域属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流域西北、东北面为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年平均沙尘暴日37.3天,最多58天。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区历史上是我国重点沙害区之一。

治理的主要思路是,合理分配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禁止过牧、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切实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在中下游地区大力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2)黑河流域(甘肃段)治理项目

黑河是我国第二长的内陆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县,流经甘肃省张掖市和酒泉市的金塔县,尾闾注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全长800余公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薄弱,上、中、下游整体协调性差;地下水位下降和过度砍伐、垦殖、放牧、樵采使得黑河下游的胡杨林、灌木林、草类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流域土地沙化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天然湖泊居延海已经干涸;野生动物数量和物种减少。

治理的主要思路是,把黑河流域作为一个综合治理区域,在国家实施黑河下游分水用水工程,合理调配和利用珍贵的水资源的基础上,黑河流域(甘肃段)采用封沙(滩)育林(草)、人工造林(草)等方式恢复灌草植被,严格保护现有乔、灌、草资源,严格保护黑河流域(甘肃段)湿地资源;严禁超载放牧和滥樵、滥挖,全面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3)疏勒河流域治理项目

疏勒河下游地处甘肃省最西端,西临库姆塔格沙漠。由于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沙暴日数年平均15.4天。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疏勒河下游生态状况呈恶化趋势,突出的问题是,过牧、过垦、过樵行为突出,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剧。

治理的主要思路是:全面保护现有林草植被,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沙)育林育草等措施,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建立林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遏制沙化扩展,减轻风沙危害;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榆林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以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

(4)黄河首曲流域治理项目

因玛曲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之第一曲,因此称为首曲。黄河首曲位于甘南藏358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属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上游,地势高亢。黄河在甘肃省境内共有913公里,玛曲占443公里。据有关部门测算,黄河从青海久治县流入玛曲时水量为137亿立方米,只占黄河上游总水量的20%,流经玛曲境内再从欧拉秀玛乡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流量增加到164.10亿立方米,占黄河上游总水量的65%左右,补充地表水量达27.1亿立方米,补充水量达45%,被誉为黄河的“蓄水池”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过牧导致草原、森林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等较为严重。

主要治理思路是,建设好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实行禁牧、减畜,加大对现有林地、草地、湿地的保护力度,采取围栏封育和人工辅助等措施,加快植被恢复,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对黄河首曲地区的生态压力。

(5)刘家峡库区综合治理项目

刘家峡库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林草覆盖率低、质量差,水源涵养功能比较弱,水土流失严重,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80%,严重影响库区生态安全。

主要治理思路是,以保障刘家峡水库生态安全为目标,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严禁陡坡垦殖,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封、育、造结合,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6)西汉水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西汉水是嘉陵江一级支流,流域内山势陡峻,由于陡坡开垦以及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主要治理思路是,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加强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并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全面绿化宜林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增强森林植被涵养和调节水源的功能。

(7)白龙江中下游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主要位于陇南山区及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部分地区,区域内荒山秃岭广布,地形地貌破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的滥采滥樵、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使得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而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又加剧了生态的恶化和治理的难度。

主要治理思路是,在加强现有森林植被保护的基础上,通过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加快荒山绿化和水土流失区的治理。针对峡谷区的特殊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坡面、小流域为单元,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遏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8)月牙泉水位恢复项目

月牙泉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珍贵遗产,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党河河水被全部截流入库,水库下游河床从此处于长期断流干涸的状态。河水的断流和渗漏量的减少,使地下水自然状态下的补给条件发生大的改变,即总补给量减少,

359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再加上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区域性水位下降,并进一步对月牙泉水位产生影响,使月牙泉濒临干涸的危险。加强月牙泉的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月牙泉的治理不仅关系着敦煌市的经济发展,也是寻找解决西北地区,特别是地下水位下降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意义之深远,远超出了月牙泉本身的治理工作。

(二)动植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建设绿色甘肃为战略目标,严格保护甘肃省动植物资源,维护甘肃省生态环境体系,保持生物多样性,为甘肃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旅游景观基础和生物资源基础。

1.主要保护措施

(1)加强天然林保护与植树造林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加强天然林保护,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封山育林,继续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植树绿化,在河流两岸,道路两旁,旅游城镇、旅游区(点)、植树种草,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突出重点,强化治理区域和植被恢复。

(2)水源涵养林与防护林体系建设

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进一步加强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甘肃省生态涵养林。

甘肃省南部山区边缘地带降水丰富,冰雪遍布,成为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诸河流的发源地,山区降水与冰雪融水相汇合,形成强大的地表径流,成为滋润甘肃大地的宝贵水源;雪线下的高山草地、森林带,对甘肃省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涵养、调蓄和维护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也是一条对全区水资源起到屏障作用的绿色长城。由于白色和绿色两大水库对水资源的天然调节作用,使山区河川径流能基本保持稳定,如何保护好高山带的白色水库与绿色水库,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地旅游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退耕还林,营造绿色甘肃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一是要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兑现,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二是要在布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力争使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15度以上坡耕地大部分实现退耕还林。

(4)全面实施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

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使甘肃省6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有计划地恢复以尕海湿地为代表的高原类型湿地,以疏勒河、石羊河下游和黑河360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中下游以及大小苏干湖为代表的内陆类型湿地等重要湿地,使甘肃省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

(5)保护动植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发展省级以及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近期争取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大熊猫、金丝猴、雪豹、野骆驼、麝、野生雉类、普氏野马等7个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建立省级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完善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建设。

2.重点建设项目

(1)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

河水是主要的淡水补给源,影响水量变化的因素也都带来水质的变化,一条流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态单元。因此,如何发挥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是维护水量平衡的关键,保护和发展祁连山水源林的建设,使其成为巨大的天然水库,是各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措施之一。必须抢救性地保护河源区域生态环境,停止在河源地区滥挖乱采黄金、破坏植被的活动,转变当地与自然不和谐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大力营造祁连山水源涵养林。

(2)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要继续突出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注重建设完善的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抓好一批重点示范区。2006-2010期间,计划营造林47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5万亩,封山(沙)育林169万亩。

(3)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

要加强白龙江中下游及西汉水流域的区域治理,要突出重点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区的治理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在条件适宜的地方适当发展经济林木。2006-2010期间,计划营造林1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0万亩,封山(沙)育林75万亩。

(4)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工程规划,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建设。继续全面停止工程区天然林采伐,对工程区内的6000万亩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妥善解决好混岗职工一次性安置、企业银行债务、职工四项保险等问题;同时,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2006——2010期间,计划造林47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3万亩,飞播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182万亩。国有白龙江林区、小陇山林区要加强森林经营,适当规模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开发多种林下资源,发展后续产业,把天保工程推向深入。

(5)退耕还林工程

2006-2010期间,计划造林430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600万亩,荒山造林1300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

(6)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省级以及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361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和保护小区。2006-2010期间,力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各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0.9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实施大熊猫、金丝猴、雪豹、野骆驼、麝、野生雉类、普氏野马等7个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建立省级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完善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建设。

(三)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对甘肃省境内地质、地貌、山体景观实施保护,保护重要旅游资源,保护区域地貌景观,营造良好的地表景观感受,为建设生态化甘肃服务。

主要保护措施:

1.强化保护意识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形成社会性资源保护共识,将旅游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成为甘肃省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品位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保护

特别是严格保护甘肃省雅丹地貌、丹霞地貌、荒漠地貌等重要而且脆弱的地貌资源。

3.山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恢复山体自然生态景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恢复工程,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强烈的水土流失,尤以定西最为严重,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降水虽少,但雨量集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5%~95%,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陇南市属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是本省降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不但生态环境脆弱,而且人口压力较大,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力侵蚀严重。在这些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退耕还林还草,并实施适当的移民政策,营造山清水秀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提升环境的承载力,解决土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发挥一定作用。

(1)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本区包括定西、兰州、临夏、白银、天水。此区因长期以来人文活动频繁,滥垦滥牧,除少数岛状分布的森林外,天然植被已基本破坏殆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主要治理思路是,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把大面积坡耕地退下来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退耕、禁牧、封山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重点营造生态林,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的林草植被体系。

36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2)陇东黄土高原丘陵区

本区包括庆阳、平凉市。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文活动的双重影响,滥垦滥牧,森林覆被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北部环县土地沙化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治理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全面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圈养,禁止滥垦、滥樵;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草),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塬坡沟综合治理,遏制水土流失危害。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四、旅游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建设目标

以营造甘肃省优美、清洁的城市旅游氛围为目标,开展旅游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控制旅游城市环境质量(见表15-2)。

表15-2 旅游城市环境质量规划指标 指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城市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近期 >70% >40% >6平方米 >70% 80% >45% >8平方米 >80% 90% 远期 100% >50% >10 平方米 80%

(二)旅游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1.严格控制旅游城市的噪声环境

甘肃省旅游城市应制定相应标准,进一步治理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限制车辆鸣笛,对旅游噪声敏感地区实施严管;加大城市企业单位、建筑施工噪声查处力度。旅游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8分贝,交通干道噪声平均值为62-70分贝,城市旅游区(点)和旅游客运线路上的噪声平均值应低于上述指标。

2.严格保护旅游城市的大气环境

加大对城市锅炉系统的改造,以设施绿色化,燃料清洁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对汽车尾气的治理,出租车和公交系统逐步改用清洁能源。加大对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气体排放控制。旅游城镇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区(点)的大气环境质量,到2010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363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重点推进兰州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兰州的大气污染对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要继续以防治区域城区大气污染为重点,全面实施“123”清洁工程,一年内(2006年底)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两年内(2007年底)完成所有出租车的油改气,三年内(2008年底)完成兰州市燃煤锅炉的改造。要完成二热供热管网的东扩北展和西固热电厂西热东输工程建设,扩大集中连片供热,改造。关闭拆除一批小锅炉,巩固和提高蓝天工程成果。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头治理力度,继续抓好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气体排放控制,对市县区重点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整治,挂牌督办,实行污染排放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关闭一批高污染企业,确保污染排放稳定达标。

3.严格旅游城市的市容管理

旅游城市的市容管理,以建设清洁城市为首要目标,应作为甘肃省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甘肃省清洁、有序、严整的旅游城市风貌。

4.建设旅游城市绿色空间

突出旅游城市的景观联系,处理好城市旅游景区(点)、绿化、建筑、道路等空间关系。营造旅游城市的文化空间、绿色空间。建设多层次的城市绿化、开阔的绿轴以及楔入建成区的绿色开敞空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植物园,保护本地的特色植物,丰富城市的生态资源。

5.旅游城市环卫建设

加快旅游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步伐,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环境服务水平。

完善旅游城市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逐步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粪便排放实现管道化、清运作业机械化,保证城市居民有一个整洁、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2-3公里左右,转运规模100-150吨/座。公共厕所按2800人/座设置,现三类公厕全部改为一、二类,其中一类公厕比例近期应达到30%,远期达到40%以上。

完善旅游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等,做到达标排放。

完善旅游城市废弃物收集与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从焚烧、填埋向资源化利用过渡。中心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发展垃圾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三)加强旅游城镇的管理

1.实施旅游城镇的级别管理

甘肃省旅游局应加强旅游城市的认证管理,尽快制定甘肃省旅游城市评价的细则,通过旅游城镇的指标化管理,对旅游城镇的服务等级加以评价,并作为向全国旅游市场推介的依据,以及促进各地区旅游城镇规范化建设的机制。

2.加强对旅游城市环境建设的指导力度

依据游客消费需求以及旅游城镇的特有服务功能,甘肃省旅游局应会同有关364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规划与行政管理部门,推介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参与城市重大建设项目与城市环保政策制定的评议,使得旅游城镇的建设符合甘肃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

3.对于严重破坏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的工程应具有行政干预力

以保护甘肃省旅游城市健康发展为目标,应相应加大甘肃省旅游局对旅游城市严重破坏旅游景观、形象、环境的工程的行政干预力度。

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基本思路

旅游景区开发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规模、色彩、数量、用料、造型和风格加以严格控制,保护区域地质、地貌基础、生物群落特征、景观特征。依据人类影响程度,加强对景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二)保护与建设内容

1.景区生态占用的控制

旅游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不当与生态占用过度造成的,应严格控制敏感旅游区、环境保护区的建设用地。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把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利用各功能区和资源环境,旅游开发活动应主要在实验区进行。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工作。

2.景区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对甘肃省旅游区内河流、溪流、山泉、湖泊、水库等各种形态的水体要依法进行有效保护。

主要保护措施:

(1)加强制度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暂行办法》等有关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实施排污许可证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景区建设须完成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旅游景区开展水上游乐体育活动,要充分进行生态论证。

(2)严格旅游景区水质管理。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水质、水功能区和地表水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景区水体开发要严格遵守不破坏水质的原则。旅游度假休闲设施只能在严格保护水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拦洪水库、蓄水

365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水池和其它观赏水面均应有保障水质良好的工程措施。

(3)防止旅游景区水体污染。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提高其运转率、处理率和达标率,主要旅游区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服务区和旅游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设立景区拦污设施,完善监管与清淤制度,防止景区水体汽油、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禁止向地下水体排放污染物,加强地下水的保护。

3.景区地质地貌山体资源保护

对旅游风景区地质、地貌、山体等地表景观全面保护,对重要的旅游单体资源实施严格保护。保持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植被的原始风貌和整体性,提高旅游观赏性价值,注重旅游环境文化、美学特色氛围的保护和营造。

主要保护措施:

(1)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对因景区内修路和必要基础设施建设所造成的山体裸露,要通过植树造林加以掩盖和恢复。

(2)在旅游区开发建设中要严格注意原始地形地貌的保持,任何构筑物、建筑物都要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兼顾景观、安全两方面因素。景区内修建道路和必要旅游设施等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尽量与周围的地文景观环境相协调。

(3)对一些十分珍贵、敏感脆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的旅游景观,要适当限制游客数量。

4.景区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优化旅游景区绿色景观,强化甘肃省旅游生态感受为目标,大力保护旅游景区动植物资源,加强景区绿色生态建设。

主要保护与建设措施:

(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开发、造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加速旅游区的荒山造林和灌木林改造。

(2)保护旅游区内的生物资源,凡在森林(山林)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在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要防止对林木资源的破坏,在环境敏感脆弱地段,对旅游活动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控制办法。禁止滥伐乱砍森林、践踏草地、原则上旅游风景区核心区内的居民实施旅游开发移民。

(3)对珍稀植物和珍贵树木要进行特别保护。建立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珍稀、濒危生物保护基地。加强动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杜绝猎杀珍稀动物等不良行为。严格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

(4)加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害等工作,要有专职或兼职消防人员,配备消防器材、设施,如了望台、对讲机、灭火器等,对森林病虫害要加强观察、预测,采取适当措施及早控制和消除。

(5)弘扬生态文化。对古树名木要有专人保护,并登记造册。在区内设置366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生态环境保护展示室、宣传栏,在导游词中增加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禁止或控制野炊、吸烟,防止采折花木枝叶。

5.景区大气与噪声环境保护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绿色休闲空间,同时防止旅游噪声污染,严格控制景区大气环境与噪声环境。

主要控制措施:

(1)旅游景区使用低污染清洁能源,严格控制大气中的含酸量、含硫量,最大程度地使用天然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景区内使用对尾气排放和噪音进行严格控制的专用观光车(机动),也可配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

(3)旅游区内的饮食服务业要求使用优质能源和配置油雾净化设备,减少气型物排放。限制尾气不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通行。

(4)降低噪声污染。旅游景区为禁鸣区,禁止汽车喇叭鸣放,降低噪声污染。在河、湖、水库等水面上,采用低噪声的游览船只。对于噪音较大的旅游活动区,应注重隔音绿化带的建设。

6.旅游景区卫生环境保护

以维护旅游产业的清洁化生产为目标,对旅游景区(点)卫生环境实施保护。 主要保护措施:

(1)景区厕所卫生系统建设

以中、高档的节水环保型公厕,无污染的免冲生态厕所,以及相应管道与粪便处理设施为主,系统化建设景区厕所卫生系统。首先,建设足够的达标旅游厕所,厕所的布局及男女厕所的厕位间比例要合理,实现粪便排放管道化与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高、中档厕所拥有冲水、通风设施,公厕依据人体工程学,结合接待设施、景点或休息点设置,地点隐蔽,指示明显。建筑造型、色彩及格调与环境协调,并要求及时打扫、清理。

(2)景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建设

垃圾箱、果皮箱要规划于合理地点安置,依据人体工程学,并保障足够的数量。依据废物回收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对景区废弃物实施分类回收。景区生活垃圾和餐饮、服务业所产生的垃圾,应设置垃圾收集仓集中临时性储存,定期专车清运。各景区应将垃圾运出景区,通过废弃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做到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旅游区(点)内的环卫工作。

(3)发展景区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

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制造沼气等综合利用处理方式。在旅游车船上,配备必要的废弃物收集器具;

严格对一次性用品管理,对一次性餐盒,采取定点回收的办法。严格控制塑 367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料袋的使用,并定期拣拾回收。旅游景区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如餐具、水杯等;

景区内采用各种生态环保设备,如电瓶车、太阳能路灯、无氟电冰箱;不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使用难于降解的包装材料等,尽量减少观光游览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完善景区内水、电、路、气、通风、燃气、垃圾和清运再处理等各项设施,为风景区提供清新环境;

积极推广景区服务企业清洁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主要景区核心区无污染企业和单位。

(三)景区环境管理

1.实现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文物保护法》、《草原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依法加强对旅游开发区的管理,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制定环境管理规划,制定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景区要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论证。严格划定景区范围和保护地带。

加强对旅游者的引导和调节,依法强制停止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一切活动。建立健全让游人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备的旅游手册指导和限定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范围、线路、方式及内容等,对进入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教育。

2.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和宣传

加强旅客的文明意识教育,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包括建立旅游区生态旅游宣教中心;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如宣传册、展览、说明书、门票、导游图、纪念品等向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和注意事项;完善景区景点的解说系统,树立环境卫生指示牌,建立方便且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

在旅游者中,宣传、提倡和鼓励“负责任的旅游”和“讲究生态的旅游”。旅游活动不得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不得以野生动物作为菜肴。野生动物的繁殖地、冬眠地、觅食地及其附近区域不得建任何构筑物。

3.科学计算旅游的合理容量

充分估计接待能力的饱和度和超负荷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热点景区的客流量,避免环境超载。

4.定期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建立各功能区环境质量档案,出现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积极开展旅游行业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与教育,并进行考核。加强对景区环境卫生的监管。在景368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区的敏感和要害地点、地段设置环境监测点,形成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的动态、实时监控。

5.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旅游项目时,必须设置防火设施。每个风景区的森林防火设施与森林防火带规划一定要合理考虑旅游者的旅游范围。

369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附件(说明书)

370


相关文章

  •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
  •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 景区 ...

  • 生态旅游论文
  •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理论 生态旅游(Eco 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Infrastructural)于1983年首次提出.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 ...

  • 试论现代乡村生态旅游的景观规划
  • 试论现代乡村生态旅游的景观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 ...

  •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VoI.16No.4地球科学进展 Aug. ,2001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乡村生态旅游论文[1]
  • 浅议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 ...

  •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依托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品牌 精心打造西部休闲度假第一城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迎合了人们追求 ...

  • 森林旅游开发
  •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初具规模.但从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我国森林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主导功能弱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一.深化生态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 ...

  • 第十一章,景区环境生态保护规划
  • 一.景区生态原则和生态分区 (一).景区生态原则和对策 为了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在三项原则下,对景区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表11.1). 表11.1 景区生态原则与对策 石竹山旅游风景区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实行 ...

  • 旅游规划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及其选择
  • '旅游研究>(季刊) TOURISMRESEARCH第1卷第2期VOL.12009年6月Jun.2009NO.2 旅游规划: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及其选择 陈英 摘要:发展旅游,规划先导.旅游规划编制形态多样,但可归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 ...

  • 有关风景名胜区的资料收集
  • 有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资料收集 (软件:EndNote) 姓名:林晓阳 专业:景观学系 学号:090587 指导教师:韩锋 年月:2012年4月 目录 第一类 法规.条例.规范---------------------------------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