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语录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

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

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

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32. 33. 34.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

殒。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

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

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

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

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

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

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

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

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

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

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

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

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

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

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

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

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

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

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

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

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

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

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

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

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

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

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

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

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

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

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篇二:佛教经典语录

佛说:

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一切有为法,

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说:万发缘生,

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说:缘起即灭,

缘生已空。

佛说:修百世方可

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

众生。

佛说:世间万物皆

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佛说:凡事都是有

定数的,不能强求。

佛说:忘记并不等

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

多。

佛说:握紧拳头,

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佛说: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说:千灯万盏,

不如心灯一盏。

佛说:人就是苦今

生修来生。

佛说:人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

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佛说:这世间,人

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

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佛说:放下红尘之

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

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万物皆无常,

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

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不可因传说

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

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

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说:地狱在哪里?

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

的身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

样......

佛说:见到美色,

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

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佛说:如果人不执

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

变得不快乐......

佛叹道:一切皆流,

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佛说:宇宙与人,

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

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

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

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佛说: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佛说:皮囊好恶,

原是无常。

佛说: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出世间。

佛说:万物于镜中

空相,终诸相无相。

佛说:苍生难渡。

佛说: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佛说:道是修行,

魔是心魔。

佛说:万法缘生,

皆系缘分!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佛说: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佛说:轮回中,心若一动,便已千年。既然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心动的感觉,我的心已平静有如目水,不如斩断情丝,阪依我佛。

佛说: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说:人有108劫 你才几劫?

佛说:要遗忘。 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愿用千万次回眸, 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说: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佛说: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佛说:别说别人可

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佛说:学佛是对自

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佛说:福报不够的

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佛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佛说:在顺境中修

行,永远不能成佛。

佛说:你永远要感

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说:你随时要认

命,因为你是人。

佛说: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

快乐。

佛说:你要包容那

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

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佛说:承认自己的

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佛说:修行就是修

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佛说:医生难医命

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佛说:一个人如果

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佛说:心中装满着

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佛说:毁灭人只要

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佛说:当你劝告别

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佛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

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佛说:根本不必回

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佛说:忌妒别人,

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佛说:永远不要浪费

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佛说:多少人要离

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佛说:恋爱不是慈

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

还在执著与追求。

佛说:请你用慈悲

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

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佛说:能说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佛说:多用心去倾

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佛说:这个世间只

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佛说:修行要有耐

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说:活着一天,

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说:多一分心力

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佛说:眼睛不要老

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佛说:欲知世上刀

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

多少?

佛说:憎恨别人对

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佛说:每一个人都

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

是一种惩罚。

佛说:自以为拥有

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佛说:情执是苦恼

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随缘不是得

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说:不要太肯定

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佛说:当你对自己

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佛说:用伤害别人

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佛说:世间的人要

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佛说:在你贫穷的

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佛说:内心充满忌

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佛说: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佛说:多讲点笑话,

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佛说:与人相处之

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佛说:不要刻意去

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佛说:要了解一

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佛说:人生的真

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佛说:不洗澡的人,

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佛说:与其你去排

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佛说:佛菩萨只保

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佛说:逆境是成长

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佛说:你要感谢告

诉你缺点的人。

佛说:能为别人设

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佛说:如果你能像

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佛说:原谅别人,

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佛说:时间总会过

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佛说:你硬要把单

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佛说:永远扭曲别

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佛说:人不是坏的,

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

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佛说:说一句谎话,

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佛说:其实爱美的

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佛说:世界上没有

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

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一个不被批评的。

佛说:夸奖我们,

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

步。

佛说:你目前所拥

有的都将随着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佛说:为了赞美而

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佛说:白白的过一

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佛说:能够把自己

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佛说:沈默是毁谤

最好的答覆。

佛说:对人恭敬,

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说:拥有一颗无

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佛说:仇恨永远不

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佛说:你认命比抱

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佛说:不要因为众

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佛说:别人讲我

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

用?

佛说:如果你自己

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

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佛说:当你的错误

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佛说:不要常常

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佛说: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佛说:别人永

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佛说:来是偶然的,

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说:慈悲是你最

好的武器。

佛说:只要面对现

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说:良心是每一

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

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佛说:学佛就是在

学做人而已。

佛说:正人行邪法,

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篇三: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

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

本意是:凡是我们

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佛性的妙用,没有佛性,也就没有五蕴,好比人咽了气,哪还

来的五蕴?所以又有:“一切诸相, 惟心所现, 惟识所变”。这个心就是佛性。

2、不可说

出自《拈花一笑》

典故,全在领悟其中奥妙,是不可说。出口便成因果,即为业。

又出自《大般涅盘

经》,曰: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

不生亦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也是常说的《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相;

空,为寂。色空无异,为佛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

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为偈语,已经说的

很明白了。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原

文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奥义为:一多相容,大小无。所

以一粒沙砾可见三千大世界„„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哪位佛也没说过这

句话?纯粹是文人墨客的感伤之言而已。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经里没这句,或

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

洒。

其中“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坛经》中一

则禅宗典故,为一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答:“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是异曲同

工啊。

10、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此为地藏王菩萨所

发的大愿:“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

篇四: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

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

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

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

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

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

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

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

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

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

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

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

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

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

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

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

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

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

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

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

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

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

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

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

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

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

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

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

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

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

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

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

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

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

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

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

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

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

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

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

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

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

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

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

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

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

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

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

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

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

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

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

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

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

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

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

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

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

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1. 未生前本来面

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

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

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

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

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

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

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

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

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

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

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

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

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

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

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

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

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

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

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

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

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

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

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

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

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

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

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

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

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

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

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

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

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

动。

134. 无明不过是

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

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

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

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

耳。

138. 一切万法,

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

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

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

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

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

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

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

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

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

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

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

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

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

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

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

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

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

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

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

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

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

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

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

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

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

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

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

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

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

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

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

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

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

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

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

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

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

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

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

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

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篇五: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

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

禅之言 心非心, 物非物, 心高于物。心是心, 物是物, 心物合一, 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

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

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 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

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

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

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

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

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

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

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

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

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

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

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

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

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

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

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

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

做者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

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

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

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

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

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

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

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

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

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

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

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

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

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

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

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相关文章

  • 禅宗诗歌境界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40卷 宋法应.元普会集 卍续藏第115册 禅门诸祖师偈颂4卷 宋子升集.道永增补 卍续藏第116则 禅学与唐宋诗学 杜松柏著 黎明文化1976年版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 杜松柏著 中国社科1993年版 雪 ...

  • 佛教经典语录
  •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 ...

  • 净空法师语录3
  • 净空法师语录3 以下文字,摘自<新加坡净宗学会成立开示>: 昨天(四月廿二日),我们讲竟<无量寿经>正宗分.后面六品是流通分.本经主要的意义都介绍过了,这也是第一次以一个月的时间将这一部经讲完,庆贺新加坡的净宗学会, ...

  •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语句
  •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语句 1.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 ...

  • [经典]资料大全:星云大师语录
  • 知识改变命运 勤奋塑造成功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1.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 ...

  • 禅是一枝花
  • 只有用心如镜,活在当下,不被过去.现在.未来干扰,不被个体.主人.客者分别,不被影子.黑暗.光明迷惑,才能达到淡泊澄明的境界. "学习佛法即是修习心法的调御,破除种种错误的价值观,重拾真如本性."蔡志忠先生在这本< ...

  • 冶开法师在终南山隐居的旷世奇遇
  • 冶开老和尚德相 冶开法师,俗姓许,出家後法名清熔,字冶开.他是江苏扬州人,生于清文宗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他的父亲名长华,母亲徐氏,都是虔诚的佛门信徒.他自幼体弱多病,十二岁的时候,奉亲命出家,依镇江九华山明真和尚剃度.十七岁的时候,到江 ...

  • 佛学经典语录有哪些?
  • 精华知识 好评率:100%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五. ...

  • 形容等待的语录
  • 篇一:关于"等待"的话题作文:等待才能成功 关于 "等待"的话题作文:等待才能成功 等待才能成功 (高一10李敏) 一颗种子,要等待一个寒冬才能在春天发芽.生长.一只雏鸟,要等到它羽翼丰满时才能在 天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