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主义教育观下的美术教育

关于人文主义教育观下的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美术教育艺术修养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 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 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 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 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 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 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 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 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 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 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 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 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 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 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 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 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 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 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

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 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

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

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 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 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 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 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 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

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

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 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

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 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 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 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 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 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 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 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来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

育思想呢?首先,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 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 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 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 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 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 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 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 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 尊重;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更加全方位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其次:整合 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耍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 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 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 题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的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 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 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 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 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 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 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其次,加强艺术修养,提高 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 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 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

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 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 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 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 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南我关怀,对人的尊 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 现象的高度珍视,是素质教育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肯定!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 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 识。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之 规律。


相关文章

  • 人文教育之我见
  • 教育论坛 人文教育之我见 ◇ 张继平 摘 要 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许正因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断改造自己; 也因为有后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以至于"止 ...

  • 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意见
  • 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意见 各镇教办、中学、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党(总)支部:   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党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现就在全市教育系统党员 ...

  • 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教育的活动方案
  •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

  • 对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方针新内涵的解读
  •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7年12月JournalofAdultEducationofGansu 第6期(总第69期)PoliticalScienceandLawInstitute Dec.2007 No.6(GeneralNo.69 ...

  • 助理政工师考试提纲
  • 助理政工师考试提纲 单选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渐衍变而来的. 2.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 ...

  •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纪检.监察
  •   中共中央总书记总书记近日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纪检监察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同志就贯彻落实总书记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作出指示,要求采取切实措 ...

  •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纪检.监察)-演讲稿-八荣八耻演讲稿
  • 中共中央总书记总书记近日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纪检监察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同志就贯彻落实总书记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作出指示,要求采取切实措施, ...

  • 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
  •   20XX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 ...

  • 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
  •   为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按照高检院、省市院和省市县政法委的要求,确保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