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情况调查

高三历史教学情况调查

命题单位:苏州市教育局教育研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洲,在隋唐、元朝、明朝前期时依次称为 A.流求、小琉球、琉球 B.琉球、流求、小琉球 C.琉球、小琉球、流求 D.流求、琉球、小琉球 2.“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而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成为繁华商业中心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 D.江南迅速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下列科技著作与称谓不相符的是 A.《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B.《四部医典》——脉学之宗 C.《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巨著 D.《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5.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列强对其实行的政策是 A.由“中立”到剿杀 B.自始至终进行剿杀

C.自始至终奉行不干涉政策 D.由支持太平天国到支持清政府 6.《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列强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 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清政府已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7.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多次革命斗争的失败 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8.对“国民大革命”中“大”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B.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争规模大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 D.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9.“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似点包括

①会议全力纠正了组织上、军事上、思想上的错误 ②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 ③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革命 ④是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开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A.让中国人理解日本的“亲善”行为

B.在中国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传播日本文化 C.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D.在中国建立一整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

1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不同点在于 A.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民主革命的进展

12.毛泽东认为平抑物价斗争的功绩不亚于淮海战役,主要是由于这项斗争 A.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沉重地打击了资产阶级的投机倒把行为 C.有利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D.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了脚根 13.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政策②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③“一 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是否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是否反封建

③有无对未来社会的政治设想

④是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似之处是 A.都体现了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B.革命期间都曾受到外国武装的干涉 C.都以发布重要宣言作为革命成功的标志 D.都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6.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历史条件包 括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④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17.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18.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措施是 A.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B.摆脱战争,争取和平

C.将铁路、银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 D.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19.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平衡,其主观原因是

①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不同 ②各国原有工业基础不同

③各国对科技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④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同 ⑤各国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能力不同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1分。第22题15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君之本。”(《谷粱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阅后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 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1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

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参战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军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致死方休。„„要一个人一 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 50万英国人的生命。

一一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8卷

材料三 8月6日,美国以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调查该市死伤总数,死者计6万人,伤lO万余人,而伤者亦大多数无法治疗。 ——《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在分析日本战败的原因时有哪些主要观点?(3分)

(2)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 识?(8分)

(3)西方人士分析日本战败的原因是否客观公正?为什么?(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24分,第24题10分,共计34分。 2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该理论与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形成原因上有哪些相似之处?(24分)

24.概括19世纪晚期的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共 同特点,并分别指出这两次发展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10分)

高三教学情况调查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80分)

1.D 2.B 3.D 4.B 5.A 6.B 7.C 8.C 9.B 10.C 11.A 12.D 13.B 14.C 15.D 16.D 17.A 18.B 19.B 20.A 二、材料解析题(共36分) 21.参考答案:(21分)

(1)“以民为本”(或答“民本”思想)。(3分)

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①重民(认识民众是立国的根本);②爱民(关心民众的劳苦);③养 民(不要过度掠夺民众);④从民(根据民意任用贤人);⑤信民(取信于民)。(9分)(只要求意思类同,答对其中3点即得9分)

(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3分)

(3)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要从实际出发办事。(6分)(每点3分,只要任答其中两点 或其它启示,合理即可得分) 22.参考答案:(15分)

(1)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有几种观点: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苏联的参战;美国对日本的综合优势。(3分)

(2)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因素,(2分)但起到了加速日本投降和减少反日本法西斯人员伤亡的作用。(2分)许多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2分)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2分)

(3)不公正。(1分)中国一直牵制和抗击着大部分日本法西斯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分) 三、问答题(共34分)

23.参考答案:(24分)

(1)形成和发展: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④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每点3分,共12分)

(2)相似之处:①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②都是在总结吸取以往中国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③都注意学习和借鉴了外国革命 (建设)的经验。④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每点3分,共12分) 24.参考答案:(10分)

(1)共同特点:①发展速度都特别快。②都借助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③都重视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政府(垄断)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影响:①形成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②与西欧国家、日本一起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步改变世界两极格局局面。(2分)(以上每点中只答其中一句即可得满分)


相关文章

  • 高中生历史学习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高中生历史学习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质量,我校各学科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而作为"弱势"学科的历史,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他们学习历史课有那些特点呢?在历史 ...

  • 县教育局教研室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xxxx”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年工作思 ...

  • 2006届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 2006届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溧阳市教研室   管 婷 2005、10、10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 ...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 ...

  • 高三文科学习方法(共2篇)
  • 篇一:高三文科科学学习方法[1] 高三文科科学学习方法 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明年七月. --史平手记 也许是上帝的有意赐予,上大学前的文科学习,笔 ...

  • 高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200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透视高考历史试卷,联系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对高三阶段历史课教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于改进自身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三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我是第一次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但还是有颇多的感悟及 ...

  • 2015年高三语文备考--辨析并修改病句(二)(三)
  • 2015年高三语文备考--辨析并修改病句(二)(三) (二) 1.(14届哈三中高三二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雨人"周炜引发的热议,让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大火.该节目表面上是&qu ...

  • 高三议论文写作训练
  • 高三议论文写作训练 一. 材料1:小张是一市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临近高中毕业,每次测试,成绩总是落在后头,左思右想也找不出一个原因来.他想:"我上课还算认真,作业也能应付着完成,就是在课余喜欢邀上几个人一起玩玩扑克.打打游戏机想想 ...

  • 株洲市201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 绝密★启用前 株洲市201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 历 史 本试卷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