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知识分子:日本作为"敌国"而存在

2014-01-06 | 作者:马建标 | 编辑:弓三丸 |

用已故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说,“要有别人,人们才能给自己界定身份”。同样,近代中国在民族国家创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别国”,才能确立中国的“民族国家身份”。自然,这里所谓的“别国”就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在世界近代史上,日本由于在19世纪6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又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晚清帝国。从此,中国与日本在东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竞争状态,日本为推行其大陆扩张政策,弱势的中国时刻处于被侵略的险境。因此,近代中日两国的竞争表现为一种“侵略与反抗”的模式。任何竞争和冲突只能发生在同一环境或同一舞台上的实体之间。如沃尔肯所说,“敌人”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像我们”。比如,一支足球队视另一支足球队为对手,但不会视一支曲棍球队为对手。一个大学的历史系会感到另一个大学的历史系是对手,跟它争夺师资、生源和学术威望,但它与本校物理系不会有这类问题,尽管也许在本校经费分配上有矛盾。

中国在古代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中心,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都深受儒家文明的熏陶。只是,日本在近代明治维新以后,不仅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推行“脱亚入欧”战略,很快跻身西方列强行列。中日两国在国际上的历史地位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尽管日本日益比中国强大,但中国知识分子无法从内心真正认同日本比中国“强”。自晚清以降,中国士人在羡慕日本近代改革成功的历史时,在其潜意识中仍摆脱不了对日本的鄙夷,表现出一种既仰慕又贬低的矛盾心态。如晚清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说,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在称呼日本时,晚清时人多称之为“海东小国”、“弹丸之地”等等。另一方面,晚清中国士人对日本的看法又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梁启超的日本观可谓一个另类,他在甲午以后一度认为“日本与我国唇齿兄弟之国,必互泯畛域,偕同提携,然后可以保黄种之独立,杜欧势之东渐,他日支那日本两国殆将成合邦之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晚清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对于日本的“侵略性”是有相当警惕的。崔国因说,“亚洲各国,中、俄、日本比邻,而俄人好兼并,日本亦效之,俄之强也固不资辅车之依,日本亦复夜郎自大”,又说,“日本与中国为邻,不知辅车相依之义,而为同室操戈之谋,台湾、琉球其明征也”。薛福成指出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与“战”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他说“自今以后,或因同壤而世为仇雠,有吴越相倾之势,或因同盟而互为唇齿,有吴蜀相援之形”。上述晚清人士的对日本的看法,证明了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作为中国的“敌国”的判断,与1910年代后期中国人对日本的判断,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连续性。

五四学生秉承了晚清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救亡与启蒙传统,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国民的劣根性,所谓国民的劣根性,如恽代英指出的那样,“国民彼此无信用可言,国民无处群能力”。基于这一判断,五四学生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状况,首先就要改造国民性,向国民灌输现代主权国家观念,萌生爱国之心。此外,五四学生作为时代的先觉者,亦认为唤醒国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因此,对五四学生而言,寻找到一种唤醒国民的便捷手段,就显得格外紧迫而重要了。五四学生在反对运动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唤醒国民的手段,即通过宣传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如1915年“二十一条”交涉历史,山东问题的来历,举行国耻纪念,使国民意识到中国的亡国危机,来激发国民的国家意识。简言之,五四学生通过演说,不断地唤醒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历史的“集体记忆”,在广大国民心中塑造一个想象的敌国——日本,以此来凝固国民的团结力。利用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对广大国民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在五四运动期间颇为流行。至于其价值,余家菊说:“民族意识,不但对外有抗衡的功用,而对内亦有融合的妙处。一个民族若不自知为一体,或互相漠视,这个民族之内部必定难得均齐的进步,甚至失其和谐关系,甚至互相残杀。”所以,五四学生反日运动,也是一次唤醒国民国家观念的启蒙运动。反日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国民众,至于反日给日本造成多大的影响是无关紧要的。

近代日本之于中国,作为一个“敌国”的存在,对于确立国人的自我国家认同和中国人的国民身份意识自然是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另外日本与中国又有文化上的相同之处,日本人也与中国人都属黄种人,是为“同文同种”,这种相似性,也是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产生的一个刺激因素。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余家菊认为:国家虽然是一种事实,但是并非通过感官所能直接感触到的,而必须用“智力作为一种综合的体会,使它形成一个观念才能感到”。国家观念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二:其一是“异国之对立”,即必先有外国的观念,然后诞生本国的观念;其二指事实上的相同,只有事实上有若干相同之点,才能产生同类意识。

事实上,那些仇日情绪特别强烈的人士,往往是留日学生群体。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认为:“留日学生多与其留学国——第二故乡为敌,投身于排日和抗日运动;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日时,早就看穿日本侵略的野心。”1919年5月8日,留日学生出身的张继、何天炯、戴季陶发表《告日本国民书》,从近代中日历史事实出发,认定“日本扩张其政治经济的势力与朝鲜、满洲、蒙古及中国本部,为日本之传统的政策”。《告日本国民书》指出:“中国与日本有特殊之历史及地理关系。故两国之国家及国民,当然有亲睦之素质及必要。然而数十年来来两国关系,每况愈下。最近欧洲讲和会议开始以来,中国国民因日本坚持其侵略山东之主张,于是对日本之恶感,更达沸点。苟日本政府及人民,对中国之政策与心理,不根本更易,则两国国家与国民,将无并存之余地。”

少年中国学会的七名发起人,除王光祈和周太玄外,其余五人曾琦、雷宝菁、陈愚生、张尚龄、李大钊,皆为留日学生出身。显然,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与他们有感于日本侵略中国所引发的民族危机有关。李璜在回忆少年中国学会成立缘由时,说道:

我们皆在青年求学时期,救国要在最早做基础准备工夫……应早日集结有志趣的青年同志,互相切磋,经过磨炼,成为各项专门人才,始足以救国建国各种实际问题之解决。

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寻求各种救国之道,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阅读

岛国女神今与昔:东京爱情故事仅是童话?

日本研发可预防肥胖鸡蛋

刘瑜:给社会“添乱”的知识分子

五四知识分子:新学生及其国家意识

稻盛和夫:要让中国人明白日本可信赖

中国真的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吗?


相关文章

  • 对海军的理解和思考--HOIIII海军战略与海军建设
  • 对海军的理解和思考--HOI III海军战略与海军建设 作者:Albert Lee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前言 海军存在的价值 海军的特点 决定海军战略的要素 英法美苏德日中在现实和HOI III中的 ...

  • 日本重打联合国算盘
  • 日本是联合国成员中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次数最多者,然而2010年底,日本非常任理事国的任期将届满,至2030年,其以非常任的形式再度"值守麦田"的可能性极低,故只能寄望于安理会的改革.一般来说,日本发起下一轮" ...

  • 吴敬琏的政治体制改革呐喊的实质
  • 吴敬琏的政治体制改革呐喊的实质 许 晓 黎 <华尔街>在学术总顾问吴敬琏指导下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2套热播,如果单纯宣传资本的优越性,作为权贵资本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这样做无可厚非,然而在最后一集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和旁白:1944年美国 ...

  • 商贾不知亡国恨
  • 商贾不知亡国恨,跨海乱炫彼国花 --从"武汉,世界樱花之乡"的虚假广告说起 近日,笔者所居住的城市.正在着力打造"新花城"的华中重镇大武汉,又弄出了一个大新闻--本市的某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在邻国日本 ...

  • 格列佛游记梗概_格列佛游记故事梗概
  •   第一卷『利立浦特』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 ...

  • 鬼子为何对蒋介石"诚挚感谢"?蒋犯了大错
  • 日本有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一点广为人知.其实,在日本爱知县,还有一座专门纪念蒋介石的"中正神社". 日本人为什么要设中正神社呢?须知,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绝不两立,日军必欲绞杀蒋介石及其政权,而蒋也誓言不把日寇赶 ...

  • 中国历代禁书题解(黄石公三略)秦汉时期.作者不详(军事著作)
  •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颇有争议.影响较大的军事著作. 此书的作者,过去很多人认为是黄石公.黄石公是秦汉时期的一位神秘人物,据<史记·留侯列传>载,张良在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后,隐姓埋 ...

  •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
  •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 ...

  • 美国文化如何冲击战后日本
  • --评<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汤重南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2日   15 版)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 [日]松田武 著 商务印书馆 宫崎骏和他的经典动漫作品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