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借鉴,是直面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是对民意的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必将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67-02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资源存在存在浪费的现象。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污染、危险废物、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将导致资源支持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就是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意的回应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经历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食品的美好期待。   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部分地区在因GDP增长而大大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GDP过度崇拜所引致的苦果。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已经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于污染,“从1965—2005年,骨癌、骨痛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在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株洲,当地群众的血、尿中镉含量是正常人的2-5倍。”[2] “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进行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37%已是不能饮用的Ⅳ类、Ⅴ类水。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质监测,其中,“较差-极差”水质监测点比例为55%。与2010年相比,15.2%的监测点水质在变差。”[3] 随着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意的回应,未来发展将更加重视民生福祉、更加重视社会公正、更加重视幸福感受。   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阻碍发展,而是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发展,是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关系“人民福祉”,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反应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统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2.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逐渐全面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社会经济政治迅速转型所带来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现代化新布局。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随时代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由 “三位一体”丰富发展为 “四位一体”。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文献,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到五位一体。   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直至今天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毋庸置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实践意义   1.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将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突出强调发展生产的数量和发展的速度。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与此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就是高消耗、低效率,我们付出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改革生产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人的需要。要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 我们的发展,应该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发展。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发展理念、发展原则的转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又一次升华,而且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强烈政治意志。 因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将涉及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将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既是生产领域的文明,更是生活领域的文明。生态关系人人,人人必须保护生态。十八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突出了中国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性,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这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建设生态文明的总动员,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促使全体民众进一步转变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形成从我做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伟大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非常及时,它既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它会使我们静下心来梳理和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会为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永续发展提供载体,它必将使美丽中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张丽娜.多地现“癌症村”“土地污染带”疾病防控困难[N].经济参考报,2011-10-14.   [3] 地下水污染致牛羊绝育[N].新京报,2013-02-25.   [4]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仲 琪]


相关文章

  • 学习领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
  •   20XX年11月,省委宣传部对全省新闻媒体负责人进行了分期分批的集中培训学习,学员们连续四天,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者专家们关于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重大问题和新形势下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等精彩报告。   通过学习 ...

  • 自然辩证法
  • 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g ...

  • 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国际共识(二)
  • 文化景观概念的早期认识与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各类相互联系的危机日趋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 ...

  • 南京颐尚温泉绿色营销策略分析毕业设计
  •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毕业论文 南京颐尚温泉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ANALISIS OF NANJING YISHANG SPRING MARKETING STRATEGY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日期: 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 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 ...

  •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骆敏,李伟娟,沈琴 (浙江绍兴县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 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 ...

  • 专题:一带一路亚投行众创空间
  • 专题: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亚洲博鳌论坛 1.国家作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决策是从我国什么样的国情出发的? 国家作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的. 2.请你列举当前我国推进城镇 ...

  • 园林开题报告范文
  • 篇一: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景观设计范例) 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森 ...

  • 老子的_小国寡民_等思想对我国城_省略_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_为中心的探讨_曾武佳
  • 2012年第2期N0.2201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79期SunNo.179 §博士生论坛§ 老子的"小国寡民&q ...

  • 书记在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一、充分认识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快xx生态市建设步伐   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市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