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断枝老树喻示着什么?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对话之一

两棵断枝老树喻示着什么?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对话之一

( 2015-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武之道

▲《清明上河图》细节:两棵几乎一模一样的断枝老树。

■雷收麦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幅放大500倍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引起了轰动。2014年国庆,在《清明上河图》邮票发行10周年后,中国邮政又批准发行了《清明上河图》邮票丝绸钞券珍藏版,再次引起藏友关注。人们因为《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而震惊。研究发现,近千年来被誉为画界神品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简单的描绘北宋社会风情的风俗画,而且是一幅饱含忧患意识的盛世危言图,发现这个秘密的是北京一位注册环评师周延亭先生。以下是《中国妇女报》高级记者雷收麦与周延亭的对话:

雷收麦: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师,您怎么会转向去研究与您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清明上河图》呢?

周延亭:2006年,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我请6位农民画家绘制了一幅长55米,高5米,是原图一百倍的大型清明上河图壁画。壁画完成后,我发现放大后的画面愈显玄机密布,迷雾重重,于是查阅了《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历史,翻看了一些史书。《清明上河图》是在北宋末年绘制的,完成后的第二年,北宋就灭亡了。我在想,张择端为什么在王朝末日前呕心沥血、舍生忘死地绘制《清明上河图》?绘画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雷收麦: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现实主义风俗画,描绘了汴京东部汴河区的经济繁荣景象。汴京是当时世界上城市化较早的城市之一。有资料介绍,北宋年间,汴京有人口100多万,而同时期的伦敦才有人口1万多。再说,从图中也能看出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比如商业、税收、城管……

周延亭:没错,我们一般都认为宣和年间存在着一种繁华,但是如同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正是在这虚假的繁华下,掩盖着诸多社会矛盾。《清明上河图》运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提示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表现了北宋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雷收麦:早在1958年,郑振铎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就说,《清明上河图》所描写的正是这个火山将爆发的当儿的社会景象,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熙熙攘攘的,但在这里就明明白白地摆列着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及被剥削之间的关系的真情实证。当然,这是在阶级斗争学说指引下的一家之言。

周延亭:关于《清明上河图》创作目的的质疑和争论,自它诞生以来就没有间断过,最为直接的证明是《清明上河图》后面的十四个题跋。其中以元人杨准和李祁的质问最为尖锐。李祁说“观赏这幅画卷的人,难道只是赞赏羡慕就可以了吗?是否还感到需要常怀忧患而心存戒惧呢?”

雷收麦:这就说明,他们也看出了《清明上河图》是有弦外之音的。我们还是来说您的发现吧!

周延亭:在绘制放大百倍的《清明上河图》时,农民画家总遇到一些问题,常常画不下去。比如画卷开始不久,就有一棵大柳树,它是完全断开的,树冠本来应该是砸落下来的,但是原图却让它高高地悬在那里。如果按照原图来画,就很可笑,最后只好把断树连接了起来。

雷收麦:我读过几本写宋朝历史的书,《宋史读解》、王夫之的《宋论》,也简单地翻看了《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大宋宣和逸事》等,了解了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这个风流天子的情况。一般而言,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政治昏庸,生活奢靡,痴迷道教,宠信奸佞。

周延亭:徽宗于1100年18岁即位,以宋徽宗和蔡京为首的王朝统治长达25年,这是北宋最为黑暗的历史时期,期间对内盘剥,对外失信,农民起义频发,北方民族崛起,致使王朝危机四伏,风雨飘摇,民心思变。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深刻地表达了画家对腐败王朝的愤恨,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卷,更是一幅盛世危言图。

雷收麦:您刚才说,打开《清明上河图》,首先闯入眼帘的是一棵树,这是全卷的第一棵树。这是一棵被折断的老树,位置十分突出。您的研究就是从这棵树开始的?

周延亭:请您认真看一看,它被折断的树枝至少有七处,齐根断掉的树枝有六处。如果不注意,我们会觉得它就是一棵断枝的老树。可是,当我们认真观察以后,就会发现,它断的不是旁枝而是主干,也就是说断的是头。还有一棵树,断枝就如一把利剑,指向京城。

雷收麦:2010年冬天,我们重上庐山,就发现不少树奇形怪状。自然界什么样的树都有啊,这有可能就是自然形成的,比如说雷劈的、刀砍的。这是不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张择端就是在写生呢?

周延亭:如果您的这种说法成立,这样的树是自然界原有的。按理它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与此完全相同的另外一棵树在画卷中再次出现了。   它出现在虹桥东南角的店铺院内。这棵半枯的无头老树,尤其是那白骨一样的枯干完全是开卷那棵老树的再现。这棵无头的老树,依然有奇特的树形、狰狞的枝干,依然有一段无头的主干。惨白的树桩,以同样有力的角度指向汴梁城。它们竟是如此的雷同,甚至色调和形状都丝毫不差,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它是自然生成的说法了。

《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绘有857个人物,其中女人和小孩57人,245棵乔木,149间屋舍,25艘船只,41头驴骡,15头牛,14匹马,除这两段枯树干完全相同以外,无一雷同。难道是张择端忘记在卷首已经画过同样的枯树干了吗?像张择端这样的大师,难道会黔驴技穷,再也想不出第二种枯干的画法,只好抄袭一遍吗?

雷收麦:所以张择端把一棵无头树画在卷首这样明显而特殊的位置,就是为了让观赏者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幅画卷与众不同。

周延亭:正是这些奇怪的树成为打开《清明上河图》这座伟大迷宫的钥匙。

雷收麦:那我们就抛砖引玉,从这个奇特的画面入手,再去展现北宋王朝的官场政治腐败、外交失误以及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理念的艺术诠释。


相关文章

  • _聊斋志异_阿宝_死亡情节建构的心理诉求_臧国书
  •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041-11 <聊斋志异·阿宝> 死亡情节建构的心理诉求 臧国书(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 ...

  • [清明]阅读及答案
  • <清明>阅读及答案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 ...

  • 19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
  • 19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 教学要求 1. 2.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看法. 正确认读本课 11 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 10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 ...

  • 关于12日植树节的发言演讲稿
  •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在国旗下演讲的内容题目是:植树节,我们期待绿水青山。 马上要到3月12日了,那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植树节。 我要赞美绿色,因为有了藻类到参天大树,才使荒芜的地球 ...

  • 话题13: 兴趣
  • 话题13: 兴趣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做人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的问题,有的说要有健康的体魄,有的说要有高尚的人格,有的说要有丰富的学识,有的说要有良好的名声,有的说要有适量的金钱„„但是,唯独没有人说要有兴趣. ...

  • 关于植树节的手抄报
  • 关于植树节的手抄报 一.植树节的由来 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特定每年的3月12日中国的植树节,鼓励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到绿化祖国,改善环境的队伍 ...

  • 实验三-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 实验三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在园林绿化管理中,园林植物修剪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园林绿化者就像公园的"美容师"."美发师",确保园林树木枝条翠绿.花繁叶茂,有一个优美的树形,使草坪平整.绿篱美观.园林修剪 ...

  • 南京中山陵游记
  • 南京中山陵游记 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也一直听说,南京 ...

  • 古诗改写的方法
  • 篇一:改写古诗习作方法 改写 古诗习作方法 同学们,我们中国 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说古语有&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