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性之隐

2007年9月第24卷第3期

J吼珊8l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0fFIl工ther

sep.,2007v01.24

N0.3

Educati叩0fsh姐nxiNom“Unive玛竹

陶・渊明的诗性之隐

郭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710062)

摘要:陶jlI|明之前的臆士虽已有摹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浦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溯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十诗性的精神城堡。胸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恋,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武。

关键词:胸渊明;诗性;臆逸

中围分类号:12D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f2007)∞一嗍一∞

收稿日期:2006一12一i7

一、陶渊明之前的隐士与诗

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隐和仕是相对的,能任而不仕之谓隐。中国古代的士人一开始就面临“出”与。处”的选择。中国的儒家和道家虽然对人生有相对不同的态度,但在面对世间恶的时候都选择了以存身守道、回归自我的天地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基点。虽然儒家有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刚性选择,但那也是在生命和道义二者不可兼得情况下的不得已,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则是中国士人普遍的人生价值取向。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丽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酶于首舟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一[1“胁剐伯夷、叔齐在临死前留下了一首《采薇歌》,那是对他们坚守节义志向的慷慨抒发。

秦世最为著名的隐士是。商山四皓”,即扁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相传她们本为秦之博士,遭逢世道黑暗,焚书坑儒,于是隐居商山。他们有歌一首:

莫莫高山,深谷连追。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特何归?驷马高盖,其忱甚大。富贵之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脚’

诗歌中主要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固穷保身志向的抒

58

发,终不离“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教义。

在《后汉书・逸民传》中所记载的十几位隐士之中,大都是精通文史的博学者,可有诗歌留下的只有梁鸿。他有三首诗:

眵彼北芒夸,嚏!属览帝京兮,嚏!宫室雀嵬兮,囔!

人之劬劳兮。嚏!辽辽耒央兮.噫!㈨脚“’

逝旧帮兮退征,将连集争东南。心扭担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来策宁纵迈.疾吾俗兮作谭。竞攀枉兮措直,成先佞兮蛙。圉扉惭兮被建,冀异州兮尚贤。聊逍遥兮邀嬉,缵仲尼兮周流。倘云睹兮我悦,连舍丰兮即浮。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争光貌,幸神是兮与体。惟季春兮华卓,麦舍含兮方秀。裹茂时兮遣迈,芯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口置嚣宁余讪.嗟惺恒兮谁

留?…“’

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干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

营。㈨“’

在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架鸿虽然身在隐居,可还对世事具有强烈的情感,可以说是身臆心未隐,作歌只是他抒发心中不平的方式,懦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教义依旧是支撵他归隐生活的精神支柱。

东汉后期的党镏之祸和东汉末年的社会黑暗和动荡,使更多的士人从对大一统社会的全面体认转向关注个人安危和自我世界的营造,过脖逸的生活成为当时人们的理想。此时的士人的诗文中多抒发了对理想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如张衡在不足三百宇的《归田赋)中写出了可以让他。苟纵

万方数据

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瞄”归隐生活的无限逍遥。被时人称为“狂生”的仲长统也有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诗意描述:

使居有蘑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固树后。舟丰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搜。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劐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m奉之。哥躇畦苑,游戏平林,灌清水,追京风,钓游鲤,弋高鸡。诅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问。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审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口】(“枷’

在张衡和仲长统这里,他们虽然没有把自己对隐逸生括的向往,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在他们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受到老庄精神的影响,褪去儒家刚性的人生选择.开始走人清虚逍遥、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魏晋名士受玄学风气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精神世界的营造。傲然独立的嵇康在他的高远飘逸的诗作中。目送

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邮】‘嘲’。在陈辞慷

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还不忘陈说他“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

口儿“㈣的理想。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他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咏怀诗中“使人忘其鄙

近,白至远大”【卅‘删’.达到“玄化潜通”【5l‘哺’的境界,在超

尘脱俗的。大人先生”形象中,超越现实“终身履薄

冰州叫‘哪’的精神折磨。嵇康、阮籍虽非现实中的隐土,可

是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诗文中,实现了精神之“隐逸”。魏晋

之际是一个。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叩】I“蛳’的时代,士

人的身隐和心隐都很难真正做到。嵇康最终被杀,阮籍也在愤懑郁郁中死去。

直到东晋时代,人们在偏安的时局中逐渐形成了偏安的心态,使隐逸成为一种时代的风气。生活在此时的隐士才有机会真正实践士人们向往的隐逸生活。《晋书・隐逸传》共列举了近四十位隐士,其中也不乏坚守儒家道义的。苦隐1之人,可是更多的隐士已经开始把隐居生活和欣赏山水、修身养性、弹琴读书、写诗作画等可以陶冶性情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如“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

综州”‘M’的戴逵在《闲游赞》中抒写了他闲游山泽“荫映

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的淡泊之志"儿“螂’。陶渊明也在他的诗文展现了他归隐田园之后充满诗意的生活。因而钟嵘《诗品》中给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竹。"‘聊’的桂冠。

从上可以看出,中国隐士,从伯夷、叔齐到戴逵、陶渊明,经历了一个从“苦隐”到“逸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士们逐渐退去儒家剐性的人生选择,开始注重个人精神世界的开拓,在田园、山水、诗歌、绘画、书法、音乐、雕刻、郊游、玄谈等充满诗性精神的生活方式中,达到了精神之逸。

万方数据

二、陶渊明的隐逸:个人精神城堡

的诗性构筑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弃官归里,在此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陶渊明由跻身仕途转向归隐,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精神迁徙。在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中,做诗是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在某种意义上说,陶诗的世界就是陶渊明的世界。陶渊明出仕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他的诗歌也大都作于归隐之后。从数量上来说,按照龚斌先生的陶渊明诗歌系年,在陶渊明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诗中,写于归隐之前的只有十余首。陶渊明作为一位隐逸诗人,他的诗作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数量也是最多的,如从现存的诗歌来看,谢灵运一百零一首.颜延之三十四首,孙绰十三首,湛方生十二首。”J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一方面是对他躬耕田亩的归隐生括的诗意记录,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其五、《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还旧居》等.这些诗歌中,陶渊明以自然呈现的笔触,展现他在田园生活中适性自得的悠然之乐。诗中优游自得的幽居生活,掩盖了陶渊明可能对生存困境和国家动乱的任何忧虑。陶渊明把躬耕田亩的生活以及田园风光都作为审美的对象来审视,现实生活和人生本然的痛苦和矛盾,在陶渊明诗意的言说中,被淡化和消解。如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欢畅的笔调,抒写他摆脱“心为形役州“的官场,归隐田园的轻松欢乐,可是他还不得不。聊琴书以销忧”,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这些诗意抵御来面对。吾生之形体”的必然。构筑诗意的世界是陶渊明在隐逸生活中构筑个人内在精神城堡的立足点。

另一方面,在《形影神》并序、‘杂诗》十二首、《饮酒》十二首、《感士不遇赋》、《岁末和张常侍'、《拟古)九首等诗歌中,陶渊明更多的是在诗歌中以。思”的方式来抒发和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他归隐后的彷徨。在这些诗文中,陶渊明虽有对人生无奈和矛盾的抒发,可经过理性的思考,太多以委任的达观结束,人生的漂泊感、迁逝感皆在“且为陶一觞”中得到缓解。陶渊明以“委任大化”的理性态度.把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可能带给人们的苦难进行消解.从而达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并序)的超然和达观。陶渊明的诗文中也难免流漏出对人生的有志难酬、迁逝感、孤独感的深刻体悟之后的悲凉,可是理性的思考可以过滤情感上的痛苦和茫然。海德格尔说:。人的仰视直薄云天,立足之大不如前,生命的孤独感和无常的迁逝感更加强烈。而陶渊明在这些诗文中真切的体会了死亡、孤独、人生的价值实59

处仍在人寰。”p】(晰’人生活在世界上是无法摆脱精神和物质的纠缠的。后期的陶渊明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境况有现等问题。在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终极思索和追问中,陶

渊明在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拓中,也实现着对现实人生的悬隔和超越。

钟嵘在《诗品序>中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者。莫尚于诗矣。州”m”陶渊明在诗歌中,以诗意的描写营造了优游的隐逸生存样态,以诗意的思考消解着生活中的困苦,以真实的生活体验达到了对生命终饭体悟。陶渊明正是通过这些或飘运、或悲苦、或孤独的诗歌世界,完成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悬隔,实现了他个人精神城堡的诗性构筑和精神之逸。这也成为他隐居生活的意义所在,他的人生意义所在。与其说是陶渊明归隐到田园,不如说是归隐到诗。陶渊明第一次实现了诗与隐的结合。是隐逸生活成就了诗人陶渊明,也是诗人陶渊明丰富和深化了隐逸生活的内涵。

在追求生活之。逸”,精神之“逸”的普遍时代潮流中,东晋人注重的是内宇宙的话展,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成为追求精神的无限的手段和方式。王羲之寄情于他飘逸的书法,顾恺之寄意于他绝妙的绘画,陶渊明则归隐于他的诗歌之中。在追求精神的无限中,东晋人在一种诗意的生括方式中尝试着对现实苦难的超越。

三、陶渊明归隐于诗的文化意义

陶测明之前,在张衡、仲长统,阮藉、嵇康那里已经有了诗意归隐的向往,但没有最终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在东晋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归隐于田园,归隐于诗,归隐于诗性,是中国士人隐逸的典范。陶渊明归隐于诗,是对自我安全感的寻找,是对人之存在的领悟,个人本真的守护,是在个人消极自由“”m耕的寻找中构筑个人精神城堡的开启,是儒道互补文化结构的第一次亲身实践。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到田园,归摩到诗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生活舶安顿,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魏晋玄学文化思潮的选择,是中国儒道互补文化范式的选择,是对中国文化中诗性精神的具体彰显。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渊明归隐到诗的隐逸方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精神事件,而且是一个文化事件。陶渊明完成了隐士与诗的结合,是对隐士生存意义的一次不自觉的寻找,是对儒家三不朽价值追求中“立言”的别样实现,

陶渊明在归隐到诗的隐逸中,完成了以儒家人生为起点,以道家人生为旨归的人生范式。是屈原以降士人在弘道济世不得的境遇中精神圆通的实现,是面对天地人生之大悲的精神家园的寻找皈依。在后世对陶渊明的接受中,陶

万方数据

渊明成为隐逸人物的象征符号,也说明了他归隐于诗的隐逸生活的价值和魅力。陶渊明归隐到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精神范式。自此以后的中国士人,可以在诗歌中安置自己的身心,并且在逐渐摆脱山水田园的外在束缚.实现只要心中有山水,处处都可精神之逸的超然。

刘小枫在他的《拯教与逍遥'一书中站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立场对陶渊明的这种暹避的选择以及中国道家文化中的审美主义做出了尖锐的批判。刘小枫认为:。个体的独善其身、。宁固穷以挤意’的自遁式超越,并没有推导出对现世恶的否定,至多在恶中‘不喜亦不惧’罢了。恶是人性和这个世界本身的欠缺,陶渊明‘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的人生意念无视恶的现实。自己拈花微笑,真的比莎士比亚还要伟大r“】】佃剐在刘小枫看来,。人的软弱,拾恰在于不能正视自身中恶的现实性”。我想刘小枫还是高估了人直面人性恶的能力,当人面对“恶是人性和这个世界本身的欠然”的时候,人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陶渊明这样以诗性面对现实恶的态度,也是对苦难人生的一种超越方式,也是对天空的仰望。如果没有了这种仰望,很难想象魏晋之后有了生命自觉的中国士人该如何面对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无奈、挫折、孤独、死亡、人生价值的实现等诸多阻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5]逯钦立.泰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周振甫.诗品译洼[M].北京:中华书局,1998.【7]严可均.全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部元宝,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2003.

[1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董雁]

陶渊明的诗性之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郭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2007,24(3)0次

参考文献(11条)1.司马迁 史记 19822.范晔 后汉书 19653.房玄龄 晋书 1974

4.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 19965.逯钦立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9836.周振甫 诗品译注 19987.严可均 全晋文 19998.严可均 全后汉文 1999

9.海德格尔.郜元宝 人,诗意地安居 200210.以赛亚·伯林.胡传胜 自由论 200311.刘小枫 拯救与逍遥 20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张海燕 论陶渊明的诗性人格与审美超越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1)

陶渊明的诗歌是他的艺术人格的诗性显现,而他的自然澄明的人生境界又是他的诗歌神韵和灵魂.诗人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了完整的诗性人格,其洒落自然的人生境界与清新隽永的诗风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2.学位论文 姜春 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实现及其美学意义 2009

诗意,源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涉及个体生命的心理,渗透精神生命主体的行为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诗意,是审美主体心理机能的痛感呈现,他是与个体生命的心灵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的,因而,只有对诗人陶渊明的文化心灵与诗性彰显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诗人精神生命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有诗意韵味。

魏晋以来的政权倾轧,带给社会的是动荡不安,而给诗人的则是心灵的煎熬。陶渊明一生自有其悠然自得,但这是凤凰涅槃后的蜕变,诗人也曾经于官场与自我之间有所迷失,但的悲哀惆怅源于斯,他的快乐超脱源于斯,但是现实并没能左右诗人,在进退出处的困顿中,诗人洞见了内心的渴望,诗意在这样的窘迫中滋生、蔓延、最终达成,这是诗人陶渊明审美心理机能在痛感中的澄明,是诗人人生境界的通达与超越。

陶渊明的生活就是蛰居柴桑的生活,儒道玄学与隐逸风流交融于诗人内心,平和了诗人的内心,柴桑的人文故旧则是诗人高蹈独行的典范,他们成就了诗人内心的文化底蕴。然而几度进退的浮沉,让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右为难,苦难伴随着陶渊明一生。从人类心灵的角度深入研究,诗人的诗意超脱,来自心灵的澄明与理性的反思。因而我们试图从心灵的艺术化彰显和诗性之思的敞开,来探讨诗人的心灵变化与反思意识带来的人生境界超越,及其在陶渊明人生中的诗意转化。陶渊明的人生是苦难超脱的一生,他的人格特质促生的内心虚空与精神生命的边缘化,消解了诗人心灵的混沌;而在诗性之思的敞开中,痛感的斗争得以化解平息,超越了进退的挣扎,诗人走得更高更远,向人生发问,向人生思考方式发起反思。这样的诗意人生建构折射出来的光芒,照见了大众消费文化带来的人类精神缺失,因而,我们在陶渊明的智慧人生中也能促成自我诗性思维的发现与精神生态的和谐。陶渊明,用诗意人生照亮了自我,也照亮了后人。

3.期刊论文 杨玲.YANG Ling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乃苏轼以

4.期刊论文 安晓红.AN Xiao-hong 狂与逸--华滋华斯、陶渊明田园诗比较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8(2)

自然派诗人以其敏锐的领悟力,生活在与自然间距很小的环境中,发现自然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理性的象征.华滋华斯与陶渊明是英中诗坛上杰出的并且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派诗人,他们都在各自的国度里开创了一代诗风.但由于中英两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两人的田园牧歌分别呈现出了狂放与飘逸两种迥然不同的文风.本文仅就两人在诗歌内容以及其诗性哲学中体现的艺术风格作出比较.

5.期刊论文 江云岷.韩国良 性分·生死·穷达——论陶渊明与郭象的思想差异 -云南社会科学2009(6)

总观陶渊明的诗文与郭象的,不难看出,

6.期刊论文 何念龙.HE Nianlong 诗酒风流各不同--陶渊明、李白文化类型多维比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

陶渊明和李白最大之异是人生道路、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的不同.陶从容坚定地选择了归隐之路,超然高蹈;李则一生痴迷在

得解脱.陶力保心性之真,平和淡远;李展现情感之真,任情而为.陶饮酒为闲雅品味,李饮酒是豪情畅怀;作为诗性文化符号,陶主要是

7.期刊论文 李剑锋 苏轼《和陶诗》深层意蕴探论 -九江师专学报2002,21(3)

苏轼是在艰难处境中对新的人生觉悟的诗性抒写,对陶渊明人生观的个性解读.苏轼这一新的人生觉悟在人格依据和现实依托上,与陶渊明既有相似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

8.期刊论文 林晓玲 诗意的栖居——陶渊明与陆龟蒙比较探微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比较了同为隐士的陶渊明与陆龟蒙身上众多的相同之处:身处乱世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与邪恶势力不合作的态度,退居田园的诗意生活,对大自然的挚爱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细化.勾勒了二位诗人对人生诗性的追求,描摹了封建文人在人格追求道路上努力的痕迹.

9.期刊论文 蔡华.CAI Hua 传神达意——读汪榕培英译陶渊明《形影神》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

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被翻译家汪榕培运用于其翻译实践,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汪榕培所译陶渊明组诗神韵和意境清晰可辨,反映出汪榕培传神达意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0.期刊论文 边利丰.BIAN Li-feng 玄而不玄——论陶渊明诗歌的文体特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

鲍照的以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sfdxjxjyxb200703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章

  • 论陶渊明的诗性人格与审美超越
  • !飞:i翔{ 论陶渊明的诗性人格与审美超越 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的ii文f:字: 张海燕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是他的艺术人格的诗性显现.而他的自然澄明的人生境界又是他的诗歌神韵和灵魂.诗人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了完整的诗性人格.其洒 ...

  • 2016年哈三中三模语文WORD
  • 2016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 ...

  •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莫平 单位:平南县平山镇六峡小学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朗诵在启迪人的情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性.对提高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 朗诵 体味 思想 语言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 ...

  •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会计学院 Z1006 1143100603 侯文君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限 ...

  • _短歌行_教学反思_叶德卫
  • 课文教学与研究 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他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对人生的追寻和探索的诗歌,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 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辅材料和课文中的补 ...

  • 德语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 ...

  • 杭州书法的文化特质与诗性精神·杭州日报
  • 杭州书法的文化特质与诗性精神 2013-11-07 赵之谦 五言联 杭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从良渚文化刻符到越国鸟虫书,从青铜文化到宋元的刻帖,从明清浙东的藏书楼到西泠印社--其间,杭州还一度成 ...

  • 陶渊明当代启示录_鲁枢元
  • 学教育2012.07 鲁枢元教授 每月一家 鲁枢元,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生于1946年,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 ...

  •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中国的散文相当发达,也相当繁杂,在历史上如此,在现实中也是如此.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散文的边界. 读了<光明日报>上刊发的古耜.何平两位先生的大作,所论散文的边界于我颇有激发,不过总感到他们的观点还是斯文得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