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基础的意义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人文社会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 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应开文明风气之先河, 成为社会上最文明的一群人。然而, 当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道德观念削弱, 有才无德、精神空虚等现象也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 制约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移易、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此一现况要求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整体教育上, 还要有环境育人的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以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为思路来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事实,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具体表现为功利性较强,缺乏长远的

眼光和责任意识,过于看重物质需求,很现实;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修养;缺乏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浓厚,不关心周边环境,不关爱周围的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总之,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人文精神粮食的哺养。

所谓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针对某种特定职业而对学生进行的能力教育,更确切地说,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能力教育基于学生的职业倾向,而人文教育则是基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个体参与公众事务的先决条件:具备批判思想、对民俗常识和社会历史的了解,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当前社会生活的另一侧面是,年轻一代越来越抛弃传统,追求一种没有根基没有思想的现代生活,他们不愿谈政治与理想,热衷追

求现实的功名利禄,趋于短视。这种现象也是高度集中的社会权力所致,狭小的精神活动空间,让他们只能追求这种畸形的现代生活,物质富有而精神萎缩。

人文学科的衰弱,将使一个国家的发展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渴望人文学科的兴盛,只有这样,才能为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兴旺发达,同时也会为人类带来长久的福祉。

高等教育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界限,强调文理交融。对人本身,对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等等,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实现的,而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所能提供的。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滋养。 引起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社会信息与知识的大爆炸,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侵袭,时尚、网络这些新兴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让他们渐渐失去了沉静、安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身成长的困惑。其次,社会、学校和老师对人文教育重视不

够。大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专业外的知识知道得很少。再次,人文教育途径的欠缺。我国当前的人文教育大多偏重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启发、引导,而在实践感悟方面做得很不够,大学生参与的人文实践活动很少。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的流露,是感情的交流。最后,独生子女教育本身的问题。

大学不应仅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获得,也就把大学变成专门培养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了。大学应该注重大学优良文化的积淀,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

人文精神是一种信息流,源源不断流淌在每一个环境空间;它是一种氛围,弥漫在每一个环境的每个角落。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是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首先,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没,从各种建筑的设计,到各种文化景点的布局,甚至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其次,

要大力宣传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的科技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开展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或音乐欣赏、书画欣赏等,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所好的大学吸引人的不是它的课堂教学,而在于它的人文环境,在于它所蕴涵的一种精神。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使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

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 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是造就一部分高层次高素质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与管理者的摇篮,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培养热爱祖国并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精神,才是教育的目的。大学不可过高估计自身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

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对人文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也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发展潜力。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通过教育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关怀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对人的培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常常不是受益于一时,而是作用于一生。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重

要产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灵魂。


相关文章

  • 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
  • 2007年第1期 总第15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I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 12007seriaI. NO. 153 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 宋建军 (常州信 ...

  • 简明中国古代史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分校班级: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编制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1 (绪言.第1.2章) 一. 填空题 1.当代教育被推到了历史大舞台的前沿,必须造就一大批适应 主潮.具有 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 ...

  • 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 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需要一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来建设国家.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大学生能够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 ...

  • 教育哲学论文
  • 师生关系与课程类型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教育哲学的课程.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研究这门课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将其中的理论内容应用于实践.我选择的话题是从知识.课程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师生关系. 一. 师生关系简要介绍 ...

  • 数学人文精神及其培养途径
  • 数学人文精神及其培养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数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以及培养途径.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到人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
  • 南阳理工学院 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 杨晓娟 系别: 艺术设计系 专业: 平面方向 年级: 2010级 班级: 2010070301 指导老师:马继彬 马克 ...

  • "大语文"与"小语文"
  • 作者:王富仁 现代语文 2003年01期 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中,出现了很多分歧.我认为,其中不少分歧是由于"语文"这个概念不清造成的.这关涉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诸多根本问题,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

  • 当代大学班主任的职责
  • 摘要:面对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的观点,文章首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代大学教育的灵魂应该是人文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后果不堪设想.当代的大学和当代大学里的老师.尤其是人文教育学科的教师和班主任老师,有着责无旁 ...

  • 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探索
  • 第2卷第1期 2006年03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NGZ HOU DIANZ I UNI VE RSI TY(Social Sci ences) Vol. 2No. 1 Ma r. 2006 研究生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