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 卷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婆薮盘头菩 萨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批注

论曰:

「论曰」以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

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

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

「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

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

向门。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

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

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

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

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故曰应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

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

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

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

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

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

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

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此三句,辗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

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

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

而肿得差。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

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

也。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

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

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

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

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

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

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

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

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

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

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

土。

「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

故」。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

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

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

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

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

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

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

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

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

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

以此宝性力故。

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

不求。

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

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

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

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

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

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

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次续提释。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

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

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算

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譬如迦罗求罗虫,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

大小,为己身相。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

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虫。

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也。一得生彼,无嗔忍之殊。人

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

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

足;若欲令无,倏焉化没。

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议!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

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

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宝例坚强,而此柔软;触乐应着,而此增道;事同爱作,

何可思议。

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正,生人染着。经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

菩提心。」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

三者虚空。

此三种所以并言者,以同类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类,所谓虚空、识、

地、水、火、风。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虽有风,风不

可见故,无住处故。

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

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

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

所以。经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

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

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

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

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

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

罗蜜声;或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

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

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

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分无碍,杂树异光色,宝

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

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

现。彼中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

法之性。

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

悉见。盖斯类也。

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

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极尽严丽。自然

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

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

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

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

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

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

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

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

殊特。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

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

除。

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

持,云何可得思议耶!

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燋,

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

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

陀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

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

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

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

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

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

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食陵反)一味,焉

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剎,供养诸佛菩萨,

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

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

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

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

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

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

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

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

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 ,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

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缅(醉亡善反)三空不

空之痼(废也,病也,工路反)。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

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

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

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

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

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

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

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

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

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

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

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

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曰:「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

即得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

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

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

灭。」

众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萨」。观佛者: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

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

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

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

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

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

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

乃兄党也)。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

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

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

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

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

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

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

如人身若针刺、若蜂 螫(式亦反),则有觉知;若石蛭(之一反)噉,若甘刀割

,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

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

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

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

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

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人有辍(止也,贞劣反)餐养士,或衅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

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

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

故曰成就。(得非作得二句疑是持非能持住非常住)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

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

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

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

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

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以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

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

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

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盘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

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

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

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

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

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

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

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

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

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

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

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

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

亦其宜也。」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

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

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

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

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

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

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

句次第成已。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

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

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

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

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

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

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

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

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

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

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

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

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

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

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

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

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

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

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

法身。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

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

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辗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

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

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

也。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

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

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

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

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

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

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 ,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

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

同清净。

「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

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

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

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

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

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

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

得名清净。」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

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

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

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

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

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

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

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

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

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

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

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 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德念反)

,欲摘(听历反)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

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

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

离我心贪着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

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

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

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

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

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

「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

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

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

方便之力也。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

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

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

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

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

「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

应知。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

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 乐(五角反)乐(鲁各反)」,谓智慧所生乐。

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

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

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

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

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

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

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

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 宇(尤举反)。修行成就已,当至

教化地。

「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

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

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

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

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

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

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

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

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

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

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

「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

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

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

知也。「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

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

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

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

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

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

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

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

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

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

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

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

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论初归礼,明宗旨有

由;终云义竟,示所诠理毕。述作人殊,于兹成例。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相关文章

  • 佛教基本知识
  • [选择题] ③1.内心起瞋恚,要以①因缘观②不净观③慈悲观对治. ①2.人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故名①众生②化生③人生. ③3.人所居住的国土是①西牛货洲②北俱卢洲③南赡部洲. ③4.佛陀在①七叶窟②王舍城③鹿野苑 为五比丘说法. ③5.佛陀告 ...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糟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qu ...

  • 报父母恩咒
  • 报父母恩咒 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目录 报父母恩咒原文 <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读音: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 ...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 ...

  • 净宗法要--憨山大师
  • 净宗法要 憨山大师著 再版序 净宗法要一书,原出于憨山大师全集,憨山大师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慧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净宗法要,乃清道光赵钺居士自全集中所选录出,内容精简,开示习禅修净学人,句句踏实 ...

  • 金刚经全文分段解释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卢荣章居士 白话翻译)]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卢荣章居士 白话翻译)]修行因缘第一章(优婆塞卢荣章译)2011-10-19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卢荣章居士 白话翻译)]般若智慧第二章(优婆塞卢荣章译)2011-10-19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卢荣章居士 白话翻译)] ...

  • 名人与记忆力
  • 记忆力指的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力对于在娱乐圈打拼的明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拍戏时需要记台词,唱歌时需要记歌词,记旋律,主持节目时也要记台本,如果能够拥有一目十行的超级记忆力那绝对是娱乐圈的香饽饽, ...

  • [转]金刚经念诵仪轨及开示
  • ]金刚经念诵仪轨及开示 (2010-10-28 13:46:56) 转载 标签: 佛教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弥勒菩萨 地藏王菩萨 金刚经 杂谈 金刚经念诵仪轨及开示 1.香赞 (合掌)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