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卢浮宫展品介绍

卢浮宫经典展品介绍

《阿尔勒的维纳斯》

这件雕塑高度1.94米,公元一世纪晚期的罗马作品。1651年出土于法国阿尔勒(Arles)的古罗马剧场遗址。

这是一件非常著名的维纳斯雕塑,可能是希腊三大雕塑家之一,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的“盛传于世间”的著名的雕塑作品《Aphrodite of Thespiae 》的复制品。维纳斯手中的苹果和镜子是17世纪添加上去的。

阿尔勒是法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后来成为罗马的重镇,这里存留了很多罗马帝国的遗迹:古罗马角斗场,古罗马剧场,古罗马浴场等。

1981年,这座城市的这些古迹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所有的古代遗迹的散布面积很大,合计约为0.65公里。

《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

这是一座叫做《睡着的Hermaphroditus》的雕塑。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2世纪。这件作品中的豪华的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

希腊神话:这个孩子是赫尔墨斯(Hermes)和美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的儿子,他是一个女性化的男孩,因为他与一个水中宁芙和为一体了,所以属于“两性人”。女相男身。

《凡尔赛的戴安娜》

公元1-2世纪的作品,发现于意大利。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月亮女神,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主神之一。关于戴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这件作品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件。这件雕塑中,戴安娜的圣兽,一只梅花鹿,跟随着她,她的一只手正在从背着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

《加布莉埃尔.德斯特雷与其妹肖像》

画家娴熟地运用了透视技法,以写实手法表现了浴缸里的白色布单和两块勾勒出画面框架的帷幔。而远景处室内的另一番景象则营造出画面的进深感,突出显示了透视效果。这幅彩色画作中布局奇特:沐浴中的两位年轻女子和神秘象征物——比如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手中的戒指,其极度细腻的、对女性裸体的处理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画中左侧的光源朝着两位女子照射过来,突出了从暗

处远景中跳脱而出之女性身体的凸凹美。

令人费解又意味深长的动作

画中的两位年轻女子一个是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年)宠爱的女人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1571-1599年),另一个可能是她的一个姐妹(左)。左边的年轻女子用手捏住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的乳头,这个令人费解且又充满深意的动作常常被解读为暗示着哺乳,即表示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身怀亨利四世的私生子。在远景中,一个年轻女人正做着针线活——可能正在为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衣服——再次证明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怀孕这一解释。洗澡也可能与怀孕有关,因为那个年代的孕妇和产子后的妇女都会经常洗澡。除了这些与母性有关的细节之外,还有加布莉埃尔手中的戒指:戒指可能是暗示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和国王的婚事在即。

《劫掠萨宾女人》 雅克·路易·大卫

公元前6世纪左右,罗马城建立初期,萨宾人因罗马人劫掠了大批萨宾女人为妻而进攻罗马实行报复,已为人妻人母的萨宾女人挺身挡在两军刀枪剑戟、腾腾杀气之中,苦劝丈夫与父兄和好,最终促成两个部族融合,都成为古罗马的创立者。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萨宾妇女》,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是女人的力量,也是女人对和平的贡献。

1914年平安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峙中的英德两军士兵,唱着圣诞歌,走出战壕,竖起圣诞树,互相祝酒,一起做弥撒,相互探访对方的战壕,交看彼此的家书,表达出人性共同的愿望: 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段真实的故事演绎成了2005年的法国电影《圣诞快乐》。这是宗教的力量,也是宗教对和平的贡献。

《美丽的女园丁》 拉斐尔

这幅画中有三个人,圣母在看护两个嬉戏的孩子,耶稣和圣约翰。耶稣赤裸着身体,表情正如普通孩子一样轻松自然,一只脚踏着圣母的脚,一只手扶着圣母的手,另一只手向斜上方伸着,手指自然屈张,仿佛要求圣母的抚慰和拥抱。而圣约翰披着毛氅,手里拿着长十字架,单膝跪地,温柔地望着耶稣。

圣母占据了这幅画很大的画幅,她双目向下恬静地望着耶稣。三个人的表情十分恬静和自然,自然中有透露着一种圣洁。

而主题是圣母的图画却取名为《美丽的女园丁》,在当时很多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是对圣母的亵渎。然而拉斐尔却以他独具的田园式的、闲逸的美把圣母请下神坛,放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而这幅图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幽雅和圣洁,让人想到的并非是那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天堂,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僻静桃源。

当然也有很多西方人批评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过于安静,既缺乏感召力又不能让人敬畏。不过写下《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当时年仅26岁的傅先生说了:这就是因为拉斐尔这种古牧歌式的超现实精神含有若干东方思想的成分,为热情的西方人所不能了解的缘故。

其实比拉斐尔稍早一些,已经有一位画家开始以人文的眼光、自然的眼光来处理笔下的神灵。他就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7-1510),开始改变此前人物表情的单一、呆板,使得表情富于柔媚和变化。只不过他的改变在人物的表情上,而拉斐尔则在风格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以他的成就而成为三杰之一。三杰中,拉斐尔是英年早逝,年仅37岁。

《大宫女》 1814年 新古典主义油画 91×162cm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出生于法国的蒙特庞省。17岁,他拜雅克·路易·大卫为师并在其画室学习绘画。大卫很欣赏安格尔。

安格尔画的女人体难免令人联想起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人体画传统,但是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画中女子的打扮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她包着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就连衬景的绸缎也散发着异国的光彩。从题目中知道,这画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女。在西方人的脑海里,妻妾成群的宫女是东方社会原始、落后的标志,同时她们又的确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不过,安格尔笔下女子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值法国在对奥斯曼的战斗中失利,法国人从此深深意识到,曾经占有的伊斯兰领土正在不可抗拒地失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观看只有在私密空间才能看到的东方女子的形象就别有一番含义了,它潜藏着一种心理上的欲望和征服。安格尔毫不掩饰,甚至极力夸张女人体感官上的魅力,同时又极其冷静、富有克制力地将它表现出来,恰好为观众的视觉与欲望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安置。

《泉》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这幅画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

“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是他毕生致力于美的追求的结晶。这虽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绘的女性的美姿却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的同类作品。“泉”也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

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化了。”

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终于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土耳其浴室》 让.奥古斯特.安格尔

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在描写女性人体技巧方面达到了顶峰。画面上,一群在土耳其宫廷浴室里的少女,正悠闲自在地享受沐浴给她们带来的欢乐。 安格尔用熟练的笔触,优美的线条,柔和、富有变化的色彩,画出约 1-个女人体。她们在浴室中的不同动势和情态,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生活画面,这充分显示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他有意在浴女中安插了一个黑人侍女,更加强了画面色彩的对比效果。安格尔借助众多的“洁净”、“洗练”优美的人体来表现一种单纯与丰富、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每个浴女是一种“洗练”和“洁净”的形式,可是众多的“洗练”和“洁净”就是丰富的形式了。这冷静、幽雅精于用线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来体现具象人体表现这一抽象课题的表达方式,是来自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这种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所从未有过的。

《土耳其浴室》不仅给人们展示了女人的曲线和青春的活力,它还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旋律,让人享受到安格尔绘画艺术的甜美。

通过《土耳其浴室》的创作过程,人们还可以了解安格尔对艺术尽善尽美的追求。画面最初的构思是方形的,后来变成圆形。此外,画中人物的变化也很大,如靠近黑人侍女的 4个坐姿人体,以及正在入水的浴女都是后来加上的。由此可见安格尔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

《年老的半人马被爱洛斯捉弄》17世纪意大利出土的文物。

这件作品是公元前2 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1-2 世纪。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性格温顺的动物,爱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小爱神丘比特。

在提沃利(Tivoli)的哈德良庄园(Hadrian's Villa)里,人们发现了与这件作品同样的一件雕塑,用灰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此外还发现了同样质地的灰黑色大理石制作的另外一件雕塑:《年轻的半人马嘲笑受伤的爱洛斯》(Young Centaur laughing at Eros's wounds)。这一对雕塑,现在Capitoline Museums 博物馆展出。

因此,人们估计卢浮宫的这件作品,本来也是一对雕塑之一,但是不知道另外一件雕塑在哪里。

《美惠三女神》、《三美图》(The three Graces)

美惠三女神指的是希腊神话中分别代表着妩媚、优雅和美丽这三种品质的三位美丽美惠的女神。她们是宙斯和欧律诺墨的女儿(此一说),是众神的歌舞演员,同时也为人间带来美丽欢乐。

分别是光辉女神阿格莱亚(Aglaia),激励女神塔利亚(Thalia),欢乐女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代表的意思是“恩惠”或“优雅”、“魅力”;在希腊

神话中是体现人生全部美好的女神。

这幅雕塑可能作于公元2世纪,一件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按照教皇保罗五世(Pope Paul V)的要求,1609年,Nicolas Cordier 对这组群雕进行了很大量的修复工作。卢浮宫1807 年收购。

1819《梅杜萨之筏》 西奥多.吉里柯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故事起因

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又过了几天,食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以钓鲨鱼。但鲨鱼咬住后一扯,鱼钩又变成笔直的刺刀了。经过这番折腾,木筏漫上许多海水,一些受伤的人的伤口被咸水浸泡,惨叫不绝。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了,其中15个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余12人,受伤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开始偷偷啃噬刚死去同伴的手肘了,于是那15个人经过辩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乱斗争中和他们并肩作战、甚至救护过自己的伤病员,统统抛进大海!

150多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

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终于创作出了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梅杜萨之筏》这幅“写实”的巨画。

那10多位船员最终虽然获救了,但他们的心灵永远没有得到安宁,经过多少年的精神折磨,先后在莫大的自责中死去。有一位在临终前,复述了苏格拉底那句意味无穷的话。当时苏格拉底被控以“蛊惑人心、颠倒是非”罪。面对501雅典公民代表组成的庞大陪审团,苏格拉底做了长篇的自我辩护,但终未被世人接受,被判处死刑。他是这么说的:“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吧。”

查理曼大帝剑 --- 查理曼大帝使用过的佩剑

此剑是历代法王加冕时所佩戴之物。

《普西莎与爱神》、《天使之吻》--卡诺瓦

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的名作《普西莎与爱神》(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又名《拯救普赛克的厄洛斯》。据资料介绍,这尊塑像取材于希腊神话,美女普赛克受到妒嫉她的阿芙罗狄忒的种种虐待与折磨,又奉命为她去地狱取来“睡眠”。当她好奇地打开装着“睡眠”的盒子后,普赛克受惑并沉沉地睡去。厄洛斯终于找到了昏睡的普赛克,并从她脸上拂去“睡眠”,用双手将她抱起。苏醒后的普赛克向他伸出玉臂,以接受这一幸福的会见。

汉穆拉比法典

蒙面纱的女人

这尊雕塑是将近二千年前的作品。你想想看,坚硬的石头雕刻成柔软的面纱,已属不易了。面纱里面女人的美貌能够力透纸背显露出来,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女人脸上流露出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更是清晰可见,一览无遗,这叫我都深感匪夷所思,耿耿于心。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

是法国的雅克·路易·大卫于1806年至1808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画家选用加冕礼后半段,即皇帝给皇后加冕的过程作为创作题材。避免教皇尴尬。

路易十五王冠

是法王路易十五世的私人王冠。该王冠也是法国旧王朝仅存的王室王冠。1722年,路易十五用镀金白银制造了这顶王冠用于自己的加冕典礼,最初王冠上还镶嵌有摄政王钻石,但在1729年被取下。王冠高24厘米,直径22厘米。共使用了282颗钻石、237颗珍珠和64颗彩色宝石。自1852年起,该王冠一直被收藏在卢浮宫内。

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The Graces/Kharites)指的是希腊神话中分别代表着妩媚、优雅和美丽这三种品质的三位美丽美惠三女神的女神。她们是宙斯和欧律诺墨的女儿(此一说),众神的歌舞演员,为人间带来美丽欢乐。分别是光辉女神阿格莱亚(Aglaia),激励女神塔利亚(Thalia),欢乐女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 代表的意思是“恩惠”或“优雅”、“魅力”。 (人物简介)

她们的名字和数量随不同地区和时期有许多变化。在赫西俄德描述中总共有三位,从年轻至年长排分别为:阿格莱亚(“壮丽”)、欧佛洛绪涅(“欢乐”)、塔利亚(“宴飨”)。而在罗马神话里则被称为Gratiae,传说德尔斐附近的赛菲索斯河(Cephissus)是她们的圣地。她们最初与其他女神一样,着白色长裙,但在后来的艺术表现中,她们通常呈现为裸体。

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

云石雕塑.高229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1516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创作的成对雕像之一,另件为《反抗的奴隶》。两件雕像分别放置在建筑物柱子前的两边,人像的四肢运动要受到建筑形式的某种限制。

这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当时米开朗基罗一直被迫为教皇和城市的统治者们服务,而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与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痛苦,和实现理想的要求。米开朗基罗不仅为处于动荡的祖国忧心忡忡,同时还苦于摆脱不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命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间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中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写到:“„„在这样奴隶般和这样寂寞无聊的条件下,在斜路上,在极端的精神疲乏中,我应该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后来由于势态的变更,米开朗基罗的思想变得深沉而苦闷,再也没有创造出类似这两件作品那样充满生命力的雕刻。

《自由引导人民》 欧仁.德拉克洛瓦

是一幅由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为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她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期待着自由的来临,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她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关文章

  • 蜻蜓点水游西欧之六  叹为观止的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
  • 12日,我们要从东部的米卢斯赶到北部的巴黎,大约有7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我们是酒店最早用餐的客人.大约7点,我们就启程往巴黎赶.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从卢浮宫博物馆二楼看出去的金字塔 上得路上,一路的景色与我们这些 ...

  • 不要大声喧哗.声声"哈啰"欧洲旅游切记六不要
  •   一不要贪小便宜。  德国的地铁是采取“荣誉制度”的,即乘车者无票上车,出站时自觉付款,无人监督。此制度应用以来,该国地铁收入没减反增。欧洲如厕需0.5欧元(约5元人民币),多数厕所无人看管,出来后在门前小盘中丢币即可。据记者观察,一些国 ...

  • 赴欧会展旅游考察报告
  • 赴欧会展旅游考察报告 2004年4月18日——2004年4月29日,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考察团赴西欧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摩纳哥八国考察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状况。这次考察的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旅游和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地 ...

  • 世界著名的十大博物馆[组图]-中国联合教育网
  • 世界著名的十大博物馆[组图] 2008年07月03日 15:18载中国联合教育网 法国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始建于13世纪,于1946年进行改建,后又经历代王 ...

  • 巴黎城市的介绍.doc
  • 目 录 1 简介 1.1概要 2 历史概要 3 地理 4 气候 5 旅游 5.1名胜古迹介绍 5.2巴黎市景点 5.3 旅游建议 6 人口 7 经济 1 简介 1.1 概要: 国家: 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 ...

  • TEFAF揭开欧洲古董收藏世界:文艺复兴三杰位居纸上作品顶端
  • 2016年 TEFAF 现场,Colnaghi画廊展位,图片来源:TEFAF 自2016年开始,TEFAF 这家自1975年起开始举办的老牌艺博会,宣布了其扩张到纽约的计划,2016年在纽约举办两场艺博会,第一场于10月举行,主要以当代艺术 ...

  • 中外建筑文化论文
  • 谈谈埃菲尔铁塔 法国人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埃菲尔铁塔,结构艺术 Abstract: excellent desig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aesthetics, mechanical structure art ...

  • 阅读历史|名画[蒙娜丽莎]的逃亡
  • 看历史天 下 1939年8月28日6点整,整个巴黎仍笼罩在沉静的睡意里,一辆破旧的卡车带着巴黎人最珍爱的<蒙娜丽莎>走上了颠沛流离的旅程.法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品逃亡拉开了序幕. 名画逃离巴黎早在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因为有 ...

  • 美国最值得参观的博物馆(上)
  • 博物馆留存着人类智慧的瑰宝,沉淀着一个或多个地方的历史,参观博物馆是最近距离.最直观获得这些有效信息的方式.一座成功的博物馆也凝结了建筑设计师.展示设计师.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的高度智慧,参观著名博物馆是不可错过的心灵"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