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与详解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

1.D 2.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轨道是围绕地球运动的,故太阳能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卫星轨道。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为太阳能。

3.D 4.A 解析:从图中可知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可知是水星、金星的公转轨道。图中阴影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面。

5.A 解析:读表判断火星的质量、体积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太小。

6.D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在质量、体积等方面与地球相似的是水星、金星、火星。

7.D 8.C 9.A 解析:第7题。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太阳辐射能丰富。第8题,由题中四个选项的城市,结合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可知C选项的三个城市太阳辐射能较丰富。第9题,图中①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积累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点评】太阳辐射能作为清洁能源,是目前低碳经济时期提倡使用的能源,因此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强弱影响因素等将是高考的命题方向。

10.C 解析:太阳风来自太阳外部大气层的最外层,即日冕层。

11.B 解析:极光发生在极地地区的夜空,世界各国中处于极圈附近的国家才可能看到。

12.A 解析:图中年轮宽度上升或下降时,太阳黑子相对数也随之上升或下降,故二者关系为正相关。 13.A 解析: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反映的问题是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近几年频频出现,在考试时应注意。

14.(1)略(A星绕日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2)火 小行星 (3)类地 巨 (4)同向 共面

解析:A星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小行星带位于A与B之间,A靠太阳近是火星,B是木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时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太阳系基本情况的了解,题目难度不大。

15.(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3)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E部分)

解析: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l7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2-3)

1.A 解析:日月升落可以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极昼极夜和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相关。月相变化是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反映。

2.D 解析: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 A 解析:从图中明显看出b点海拔比c点高,故②正确,d点海拔比a点高,故④错,由此可排除C、D两选项。c点与d点自转线速度大体一致,但c地海拔比d点高,说明c点纬度比d点要高,故③错,可排除B。a、c两点自转线速度差异很大,说明a点纬度比c点高,故①正确。

4.A 解析:a为晨昏线,c为经线,当a、c两线重合时。即春分日或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故选A。

5.C 解析:b为经线c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即b点位于赤道上,因此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产生偏

1

向,故选C。

6.D 解析:首先明确3月9日在黄河站观看极夜后首次日出时,晨昏线应和78°55′N相切,切点过ll°56′E,即ll°56′E为l2点,可求出北京时间约为l9点。

7.C 解析:由上题解析知,该日黄河站夜长24小时,12点日出,l2点日落,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地平面。

8.B 解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一致的,都有时间上的对称性。因此黄河站极夜结束时3月9日距春分日3月22日的时间应和极夜开始时距9月23日的时间相等,前者为春分前13天,则后者为秋分后13天,选B。

【点评】关于光照图试题的考查历来是各个省市的高考命题重点,试题形式的发展也从全球图到局部图再到变形图,直到现在的无图考图的发展趋势。

9.D 解析:由于A、B两点位于晨昏线上,A点位于赤道上,而相邻两条经线相差30°,因此,假如A、B两点位于晨线上时,推知直射点的经度是150°E。与情境条件中的太阳直射在西半球不符。由此判断A、B两点位于昏线上,推知B点的地方时为20时。

10.B 解析:由上题的推知B点位于昏线上及地方时为20时,推知昼长为l6小时。 11. A 解析:因为2008年为闰年,二月份为29天。

12.D 解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为8月8日20时,此时l80°经线为0时,故全球同属于8日。 13.C 解析:由题意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2010年4月30日20时10分,此时,位于西五区的纽约区时为4月30日7时10分,位于东七区的新加坡区时为4月30日19时10分,位于中时区的伦敦区时为4月30日12时l0分,位于西三区的巴西利亚区时为4月30日9时10分。 14.D 解析:新加坡位于北半球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春秋分日附近。最小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其纬度位置在16°S附近,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值出现时间为夏至日前后;伦敦不在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夜现象;纽约位于北温带,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时最小。

15.C 解析:由于北半球出现极昼所以直射点在北半球,排除B、D选项。由于P与经线夹角为20°,说明P点为70°N,那么直射点度数与极昼或极夜范围度数相加等于90°,所以此时直射点度数至少应该为20°N,如小于20°N,则70°N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16.A 解析:如下图MN线垂直于地轴PQ,则MN为赤道面,EF为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面,所以FON为黄赤交角,根据互余关系可推出FON=20°,即黄赤交角变小,所以福州冬季太阳高度角会比现在变大,气温上升,温带范围变为20°~70°之间,极昼极夜范围变小,悉尼夏季昼变短。

17.D 解析:若0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和某纬线的两交点,则可知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极北点也就是劣弧HP的中点(图上未标名称,设为M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0时或正午l2时。从0点俯视,地球是逆时针转动,自M点向东90°到E点,即加上6小时,可能为6时或l8时,排除A。假设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劣弧HP表示黑夜,M点为0时,确定E为6时,排除B。假设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即选项C或D日期情况),北半球昼短夜长,劣弧HP为昼弧,M点为l2时,此刻E应为l8时,故排除C,选择D。

18.B 19.D 解析:6月22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为23°26′N;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l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0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

以北;丁地l2月22 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接近南回归线,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丁地l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丁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一丙一丁一甲。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一丙一乙一丁。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四地线速度由大至小为乙一丙一丁一甲。

20.B 解析:由于该地一年中正午时旗杆影端都不指向南方,即太阳直射点不可能位于该线以北,因此可排除位于南半球的C、D项;①、③时杆影为零,即发生了直射现象,又可排除A项;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23.5°N。

21.D 解析:旗杆影端位于②位置时,杆影指向北方且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离北回归线最远,可能是l2月22日。

22. B 解析:旗杆影端位置由②变为③的过程,即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线速度先加快后减慢,A项错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C项错误;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不断缩小,直至发生极夜现象,D项错误。但这一时段内,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选项B正确。

【点评】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高考命题以生产、生活为研究的载体考查地理知识、能力是高考的发展方向。

23.B 解析:甲时间①②③均昼夜等长,甲前后北半球由昼长大于夜长变为夜长大于昼长,则时间是秋分日,A错误;乙时间是3地昼长一年中的最大值,三地都位于北半球。则表示6月22日前后,B正确;①②③纬度是从高到低排列的,C错误;三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为①>②>③,故D错误。 24. A 解析:黄赤交角变化后,昼夜交替周期不变,C错误。甲时期,太阳直射赤道,各地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不会变化,B、D错误。

25.D 解析:图示时间表示夏至日前的一段时间到冬至日后的一段时间,夏至日到冬至日南京地区正午旗杆影长由最短到最长,D正确。

26. (1)西 6 (2)北 东经60° (3)ll (4)69°

解析:(1)由图中经度变化规律可知,图中经度为西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也知为西半球。甲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

(2)由图中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甲地位于37.5°W与22.5°W之间的中点位置,故可推知甲地经度为30°W,由上题可知甲地地方时为6时,而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l2时,由此可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60°E。

(3)甲地为30°W,地方时为6时,乙地经度为22.5°W,即可算出乙地地方时为6:30,而乙地正好位于晨线上,即可知乙地该日6:30日出,再根据昼长=(12时一日出时间)×2,即可算出乙地白昼时间长约ll小时。

(4)由题可知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0°N,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算出该日上海正午太阳高度为69°,由此推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面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69°。 27. (1)10°N (2)76°34′ (3)西南 正南 东南

解析:(1)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能两次达到90度,表明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n值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m值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以计算该地的纬度。(2)P的值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该地纬度可以计算得出。(3)A日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太阳日出东北,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北,日落西北,故物体的影子朝向依次是西南、正南、东南。

28.(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 ll点54分 西南 (5)A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解析:(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l2小时,故A位于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位于66°

2

34′S纬线上。(2)A地全年昼,长均为l2小时,全年不变。(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当B地昼最长时为冬至日,此时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为西南。(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若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此地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29.(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应低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而图示相反。

解析:(1)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从窗户照射到房内。(2)日出、日落时旗杆影子要比正午时长。(3)从图中可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20°W经线的交点。

【点评】探究性、研究性试题适合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能力和意识。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4-5)

1.C 解析:大气垂直分层共分为Ⅰ层对流层、Ⅱ层平流层、Ⅲ层高层大气。其气温变化趋势为:Ⅰ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Ⅱ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位于Ⅱ层的下部。 2.D 解析:“嫦娥二号”进入绕月轨道钱最后应处于地球的高层大气中。

3.B 解析: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B 解析:由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温差较大,所以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

5.A 解析:苹果树开花早,说明此处气温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而说明此处是受到逆温的影响。表示逆温现象的为A项所示。

6.A 解析: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

7.D 解析: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B 解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综合可知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葙温度计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造成的差异。

【点评】实验探究类型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是目前素质教育的考查要点。

9.B 解析:读图知,9日最高值达21℃以上,高于8日气温最高值,A错;9日9时到l8时比8日等温线更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选B,一天中,14点前后温度达到最高,故从正午(12点)到午夜(0点)温度不是逐渐降低的,C错;白天等温线比夜晚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更快,D错。 10.B 解析:首先明确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废热排放,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所以热岛效应最强时段应是城郊温差较大时段,选项中8日22时左右符合要求。

11.B 解析: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甲地气压差大,乙地气压差小,受热力环流的影响而形成,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那么只有当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是高压。

12.D 解析:受热力环流而形成的气压变化,乙地近地面气压低,是由于受热空气上升而形成,而甲地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a和c的风向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南北半球没

有确定,因此a、c两地的风向既可能左偏也可能右偏。

13.A 解析:若此图为北半球,PM>PN,若在高空不受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且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故⑦正确;若在近地面风向斜交等压线,且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故⑥正确。 14.C 解析: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15.D 解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合力的大小为零。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动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是阻力,方向相反。 16.D 解析: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0°~l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即D项正确。

17.B 解析: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可表示7月份;故B项正确。

18.D 19.B 解析:从图中“极锋”信息可知②气流来自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冷性气流。①为西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20.A 解析: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1.C 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的能力。A选项的表达存在理论性错误,空气冷却下沉应形成高压,而图中M地为低压;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是副热带高压脊,此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故B错;此时副热带高压脊已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故应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点评】等值线的阅读分析,考查学生的能力较高,历来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并且目前等值线的类型越来越新。

22. (1)A:22℃,B:28℃。 (2)1 000米。l 000米附近以下为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较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空气吸收的热量少,空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举例合理即可)中国:如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世界:如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解析:从图甲中能看出M地即海平面温度为26℃,水汽含量为每立方米l5克,而从乙图能看出当气温在l8℃左右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含量为l5克,则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而不断形成云雾,当温度降低8℃左右开始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出现降水天气;由于降水放出热量而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小,则气温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变化的高度大致是气温为26℃一8℃=18 ℃的高度,根据起始垂直递减率为气温每百米降0.8℃,可算出垂直递减率发生明显变化高度是1 000米左右。根据题意,从海平面到l 000米高度气温每百米降0.8℃,则A处温度为22℃;从l 000米开始到山顶海拔2 000米处,气温每百米降低0.5℃,则山顶的温度为l3℃;又由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l℃,则到B处气温升高到13℃+15℃=28℃。山地两侧天气由于水汽含量不同而明显不同,迎风坡水汽含量大,随高度增加导致温度降低而出现云雨天气,背风坡由于水汽少而天气晴朗;气候上往往大的山地因为阻挡水汽而成为重要的分界线,如我国的大兴安岭、贺兰山等。 23.(1)城区高,郊区低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每天消耗大量的燃料(能源),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近地面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

(2)图略(用箭头在右图上画出北京市的热岛环流,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区,上空从城区流向郊区)。 (3)B 林地处在城市热岛环流中,清新空气可以通过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C 新厂址选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 (5)东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重要形式——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

3

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人为热、致使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因此植树造林能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这一专题的一个热点问题,热岛效应影响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24.(1)1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2)西北(偏北) 寒冷干燥 (3)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分布

解析:从图中可知为北半球气压分布,由海洋上为低压、陆地上为高压可知为l月份。I为亚欧大陆,Ⅲ为北美大陆,冬季朝鲜半岛多吹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从图可知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上高压切断。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6-7)

1.A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要天气系统的知识。读图可知,A处为低压中心,B位于该低压中心的北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B城市应吹东北风。

2.C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天气的有关知识。图示时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大陆上的高压中心H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天气较为晴朗。

3.A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在我国北方边境存在冷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冷锋不久后将影响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4.C 解析:读图可知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是石家庄、太原。

5.D 解析:华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冬春季节受冷高压控制易形成干旱。 6.B 解析: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升高,所以为暖锋。

7.B 解析:5~6日气温变化快,而且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差别小,说明暖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不利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

【点评】以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变化曲线为载体,实际考查的是天气系统,题目的图示资料比较新颖。

8.C 解析:P位于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

9.D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线可定位M地应位于亚洲高压区域,其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应该在冬季,所以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10.C 解析:由图判断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甲地降水也多于乙地,故A、B两项错误。乙地夏季温度较低,只有16℃左右,应为高原山区,C正确。甲地最冷月份气温约为8℃,且位于29°N附近,属亚热带,故D错误。

11.C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看出,图中所示地区为亚欧大陆的北部,在亚欧大陆的北部,面积最大的气候区是亚寒带气候区。

12.A 解析:图中C地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故A正确。B选项中A地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大于0℃,故B不对。C选项中B地受亚洲高压的控制,不可能受西风控制,两地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因此影响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13.A 解析:若黄赤交角为0°,也就是太阳永远直射赤道,此时甲地气候类型不存在;那么在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该地在北半球;如果在南半球甲地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受太阳直射点变化影响。

14.C 解析:在大陆的东西两岸,同一纬度气候类型不同,主要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15.C 解析:M城与Q城处于热带地区,Q地由于地形的影响,降水减少明显,根据气候资料图可以判断出两地的气候特征。

16.A 解析:每月的气温值是平均值。是每天气温累加的平均值,降水是每天降水量的累计值。

17.A 解析:两地的气候异同与纬度位置、气压带和风带、海拔和海陆分布等密切相关,位于赤道附近是两地年温差较小的主要原因。

18.(1)亚洲高压(蒙古高压或西伯利赃高压) 阿留申低压

(2)冬季寒冷干燥 冬季白昼时间短、正午高度角较小;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风控制 (3)从北方来的冷空气与从南方来的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形成锋面;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在锋面上爬升,形成了雨雪天气。

(4)不利:影响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影响冬季大棚蔬菜生产、冻坏牲畜;影响人体健康等;有利:降雪会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旱情;减少来年的病虫害,促进来年农作物的高产丰收。

措施:①国家气象部门搞好预报预防工作;②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③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④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⑤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防御措施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1)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上为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受阿留中低压控制。(2)图中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形成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天文要素和冬季风的影响有直接关系。(3)冷空气的影响与其势力强弱有关,降水强度与暖湿气流的水汽含量有关,二者相遇形成锋面,在冬季形成会带来大范围的降温雨雪天气。(4)寒潮的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主要从生活生产角度,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对寒潮暴雪天气的预防措施需要从灾前预报与预防、灾后救灾方面思考,具体包括气象部门的预报、政府部门的管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等。

【点评】结合最新的气象灾害来考查天气系统、气候及气象灾害方面的内容,是高考经常的命题方式,所以平时要注意最新发生的自然灾害。 19.答案 (1)

方面阐述;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8-9)

1.B 解析:关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分析,①、②两环节容易确定,①由水汽输送往下指向,左侧又为人工降水,所以①应该为降水过程。②指向地表水体、下面又是地下水,所以②应该为地表径流。这样可以确定B选项。

2.D 解析:注意不够恰当,而D选项中除了当地污染,也应该防止对其他区域的污染,所以D选项不可取。

3.C 解析:南方地区的农作物,油菜为冬季越冬作物,水稻需高温多雨的气候,故最有可能。

4.A 解析:该河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较大,因此水文特征最不可能的是含沙量小;南方地区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季风气候水位变化大,降水量大,流量大。

5.D 解析:图中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极冰范围较小,风主要是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及从澳大利亚大陆来的季风,并引起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6.B 解析:②海区夏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海区的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形成上升流。

7.B 8.D 9.C 解析:由图示可知,乙处洋流应该是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a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雨冬干;b地位于大陆西岸,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终年炎热。a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气候;b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10.D 11.C 解析:本题组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0题,由题干结合图示可知,E地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第11题,M地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岸,受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从而形成著名的渔场。

12.D 解析:读图可知,甲洋流位于大陆西岸,且纬度是30°,若位于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判断,甲洋流为暖流,但北纬30°附近的暖流都位于大陆的东岸,所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判断,甲洋流为寒流,能够与甲洋流形成完整的洋流系统的是⑥一④一甲一⑤。

13.A 解析:若甲洋流为暖流,该洋流一定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即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选项A符合。

14.C 解析:左图中等温线数值只有8℃,可见其应位于中高纬度海区,再根据其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可知该海区东西两侧分别有暖流和寒流流经,由此可知该半球为北半球,故正确答案为C。

15.B 解析: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甲处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乙处有寒流流经(减温减湿),故甲处水温高于乙处;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B 解析:从等盐度线的弯曲状况看,都是向盐度较低的一侧弯曲,表明是盐度升高,受暖流的影响而形成;暖流是等温线向较低的一侧弯曲,因此海水等温线大小的关系是c>b>a。

17.D 解析:该海域位于太平洋,从上题的判断中为暖流,而且是由南向北流的,洋流应该为日本暖流。 18.(1)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2)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3)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

解析:地表径流环节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配。丁环节为地下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

19.(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① (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顺时针流动。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②处。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0-11)

4

(2)七月降水量大于一月降水量。一月盛行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或一月盛行来自内陆的干燥信风)七月盛行风来自海洋,湿润多雨。

(3)e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解析:(1)一月和七月的风向根据等压线和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来判断,在图中正确绘出。(2)一月和七月由于风向的不同,其空气水分含量不一样,降水量不同。(3)e地的气候类型与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关,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因素,再加上该地为高原,因此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20.(1)冬季西北多东南少,夏季东南多西北少。原因:冬季该国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东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2)热带雨林气候。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3)西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A国为日本,该国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处于季风区,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首先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该地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该处有大分水岭,地势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B国为澳大利亚,其北部为季风气候区,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而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正值夏季。据此分析即可作答;第(4)题,因为两国都是临海国家,全球变暧会使海平面上升。两国的沿海低地有可能被淹没,解决措施应该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植被覆盖率以及参加国际合作等

1.C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甲和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在岩浆岩中花岗岩侵入岩石的内部,玄武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所以乙为花岗岩。

2.A 解析: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凝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

3.D 解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故D正确。

4.C 解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由于该地貌地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故正确选项为C。

5.D 解析:l为河流的入海口处,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3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是向斜,为储水构造;5处为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山地;4处岩层发生上下运动,为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山地,2处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构造而形成的山地。

6.B 解析:火山喷发形成岩浆岩;根据水循环的概念,河流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也参与内陆循环;5处山麓不能确定为热带,因此自然带也不一定是热带雨林;图中河流上游聚落应选择在冲积平原与山坡的过渡地带。

7.C 8.B 解析:a处岩层的连续性受到了断层①的影响,可推断①处的断层形成时间比a岩石晚。a处岩石是石灰岩与岩浆的接触地带,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易变质为大理岩。

9.C 解析:从景观与岩石性质分析,①处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②处为地下溶洞或地下河,也是流水溶蚀的结果;④处最初为地球内力作用的褶皱。其表层风化以后,地表下沉,沉积物覆盖。故答案C正确。

10.A解析:根据图形可以看出两个板块的位置高度差不多,应该都属于的是大陆板块,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应该属于消亡边界。

11.C 解析:通过上题的判断可知,图片表示的应该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板块生长边界,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的大陆板块碰撞边界,所以C正确。

12.C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是研究六大板块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如地震、山脉、海岭海沟、褶皱断层等现象的产生及影响,如板块的交界处地震较多,在褶皱的背斜处我们可以更容易找到资源。所以③④正确。

13.C 解析:题干中村庄距海岸由近到远体现了图中河流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水土流失是引起河流泥沙大量堆积的原因,而植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故选C。

14.C 解析:读图直接分析该河谷形态是U型,同时又形成狭窄的谷地,因此可判断为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

15.D 解析:E、F分别是山区河谷地貌和平原河谷地貌,对应分析判断D正确。

16.(1)标注略 (2)变质岩 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 (3)甲:受外力作用两侧岩石被侵蚀,向斜槽部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 乙:岩浆喷出地表形成。

解析:图B中有“地幔”字样,说明B为岩浆,则C为岩浆岩,D表示沉积岩,A则为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是相互转化的,图中甲处为向斜山,乙为火山。 17.(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解析:(1)A为三角洲地形,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2)B图示的是沙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治理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具体来说有退耕还林还草,

5

禁止过度放牧,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注意本题要求的是治理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荒漠化采取的措施。(3)从等高线来看,高度在200米以上,应该为丘陵;地质构造的判断,要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中间的岩层新,两翼的岩层老,因此是向斜构造,向斜成山,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岭。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2-13)

1.A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2.B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

3.A 4.A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理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因此,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各个要素。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如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5.B 解析:从南方山丘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由林地转变为梯田,是植被遭破坏的结果。

6.B 解析:该地一种要素的变化而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7.B 解析: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

8.B 解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关联图的阅读,一般的方法是找到关键突破口,然后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判断。

9.D 解析:根据题干获取该湖是外流湖,外流湖消亡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泥沙淤积。而B水源减少,C气候干旱,两项主要是内流湖消亡的原因。A选项错,原因是湖泊消亡是人类见证的过程,所以不可能是地壳上升。

10.A 解析:湖泊消亡,生物多样性减少;下垫面发生变化,会引起局地气候的变化。各地自然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1.D 解析:由图可知:o→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所以,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o→a自然带的变化主要是水分差异形成的。

12.B 解析:由图可知非洲土地退化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

13.B 解析:图中地理事物为温带荒漠,是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而形成的,其变化以水分为基础,分布总体上属于经度地带性。

14.B 解析:温带荒漠面积扩大反映了该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15.B 解析: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16.A 解析: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17.C 解析:纬度越低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可能越多;纬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与其同纬度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同。

18.D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

19.B 解析: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20.D 21.A 解析:从表格中给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可以判定①为台湾山脉,②为长自山,③为天山,各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均较明显。

22.A 解析:按照垂直自然带谱,针阔混交林带上面应为针叶林带,再向上是高山灌木林带,高寒荒漠带上面为冰川带,故选A。

23.D 解析:由图中山地海拔和山的南北两坡海拔高度,可知该山地为喜马拉雅山。降水差别大,并且相对高度大,因此,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

【点评】垂直地带性的判读要类比纬度地带性的规律进行分析,其变化相对较复杂,要注意引起自然带变化的热量和水分两个要素的研究。

24. (1)①D ②B ③C ④A (2)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2010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

25.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经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3)热带雨林 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水热状况 (4)本格拉寒流 (5)A ①该山地处热带,山麓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这样就为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留下了多种热量带的变化空间;②该山海拔高达5895米,这样的高度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进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带。 (6)北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非洲的自然带的分布具有关于赤道对称的特点,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属于非地带性的特点,垂直地带性的形成要考虑热量和水分两方面的因素。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4-15)

1.C 解析: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老龄人口增加快,因果关系正确。 2.A 解析:我国净增长人口多,给教育、医疗、就业等带来巨大压力。

3.B 解析:图10-l显示该城市出生率约8‰、死亡率约4‰,自然增长率为4‰,符合图10-2中的Ⅱ阶段。

4.B 解析:该城市人口增长缓慢,说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针对我国的国情,虽然人口增长缓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量多,还需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5.B 6.B 解析:第5题,从图中看出该省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接近25‰下降到2004年的l0‰多一点,下降幅度较大,而人口死亡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转化为现代型,但出生率仍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仍呈上升态势。第6题,该省在199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59%,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0年时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7.47%,说明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故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0~2000年之间。

【点评】利用变化曲线来分析人口增长情况是常见考题,把握每条曲线的意义及其变化的趋势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7.A 解析:读图可知,l964~2000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减少;当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等于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图中显示我国达到此比例的年份为2000年。

8.C 解析:进入2000年后,我国面临着人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人口总数多,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在经济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国总人口多,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尚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状况。

9.B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应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稳定,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甲、丁两图人口总数下降过快、过多,而丙图反映的是人口总数大幅增加,都对社会发展不利。

10.A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处于上升势头,70年代后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稳步下降。

11.B 12.C 解析:第l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迁入重庆的人口中以四川省最多(23 161)。其次是贵州、广东、湖北和云南省,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就有三万,因此,B选项正确。第12题,广东相

6

对于重庆而言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广东也是我国人口迁入的大省,故可推知是到重庆投资创业经商。

13.D 解析:本题可直接从图中得出结论。

14.A 解析: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口迁移的知识,结合的是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实际是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热点,高考人口部分的内容经常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考查。

15.D 解析: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数量大,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经常性的、主要的因素,人口迁移为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因此选择D。

16.A 解析:不同年龄段中,青壮年迁入多的地区,由于婚姻使新生儿比重大,故甲和乙相关明显。 17.C 解析:上海和江苏迁入的人口比例和四川迁出的人口比例相等,从图中看农村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江西、安徽、河南包括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18.D 解析: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此选择D项。

19.B 20.A 解析: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不严重,排除选项A、C、D。第20题,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青少年劳动力减少,就业不再困难,反而使社会负担加重,出生率不可能为零,但自然增长率可能为零或为负值,故选A。

21.C 解析:表中数据①约16亿人是我国的环境承载力即人口容量,由表中可看出随人口消费水平提高,最适宜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22.(1)上海 宁夏 (2)江苏 西藏 (3)上海老年人口偏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 (4)现代

(5)负相关(经济越发达,出生率越低) 负相关(经济越发达,自然增长率越低)

解析:由图可知五省市的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解答该题的突破口是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图中所列举的各省、市、自治区中江苏省人口基数最大,最少的是西藏,用其乘以自然增长率,可求得净增人口数。影响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23.(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 (2) 30% 低 (3)很少 人口总数多 (4)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5)C (6)C

解析: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此,要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缓和人口压力,我们应该采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种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在外地务工和经商的人较多,所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统计难度大。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6-17)

1.C 解析:曲线①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减少,市中心面积比例下降,郊区面积比例上升,符合居住用地特点。曲线②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增大,市中心比例下降,郊区比例上升,符合工业用地特点。曲线③面积比例较小,从市中心向郊区下降,2005年比l990年有所增长,应为商业用地。故C正确。

2.B 解析:在12千米处,曲线①居住用地面积比例上升,曲线②工业用地面积比例上升,曲线③商业用地面积变化很小。故B正确。

【点评】判读地理坐标系图要求我们能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判读其表示的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在上述基础上,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

3.C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该城市的东北部是交通运输区,运输产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

为该城市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所在,由此判断该城市当月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

4.A 解析:城市功能分区中高级住宅区往往分布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带,图中①位于该城市西北部,并且周围有很多公园绿地,环境十分优美,适宜发展成为高级住宅区,故选A。

5.C 解析:从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都较低的情况来看,应该为市郊,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生产来说,只适合发展电子工业太绝对,因此C项正确。

6.A 解析:乙地土地价格最高,而人口的密度较低,在城市功能分区中,最适宜的是中心商务区。 7.A 解析:从乙图可以看出一天当中进入该区的交通量主要在8:O0,而离开该区的交通量主要在l8:00,符合商业区的交通流量特点,而据甲图和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可知该城市的商业区为M。

8.B 解析:平均地租等值线沿虚线向外凸出说明该区域的地租水平比较高、交通通达性比较好。

9.A 解析:Ⅲ区域为商业区,离市中心最近,土地租金最高,常住人口数量较小,环境质量一般,交通便利。服务设施较好。

10.B 解析:I区域常住人口最多,可能属于住宅区。

11.A 解析: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教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12.A 解析: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13.B 解析: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14.B 解析:由于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市区环境问题,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

15.(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 城市的边缘地区 (3)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交通运输便利(铁路、河流);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居民区大气污染少;丰富的水源;城市外围,地租便宜,适合建大型工厂。 (4)C (5)D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解析:工业区考虑风向应布局在主导风的下风向,该市的主导风为东南风或者偏南风;工业区向郊区,沿交通线分布是主要特点;A处建钢铁厂的区位条件可主要考虑原料、燃料、交通、环境、地价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中心最易出现的区位是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段;高级住宅区需要布局在污染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的位置。

16.(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解析:(1)由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可总结归纳其发展的特点;(2)地域联系有多种形式,该区域城镇间联系主要方式为交通运输;(3)城镇发展最快的是地域联系最方便的地方;沿AC铁路、河运方便,故发展最快。(4)不合理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有多个方面;而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有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18-19)

1.A 2.C 解析:温室大棚是通过塑料薄膜改变大棚内温度并且能够调节大棚内湿度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效果明显,在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蔬菜、花卉等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南菜北运”虽然质量较优,却因为距离远、运费较高导致蔬菜价格较高,缺乏竞争力。 3.A 4.C 解析:第3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这里因为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第4题,花卉种植单位面积产值最大,付租能力最强;小麦种植单位面积产值最小,付租能力最弱;乳牛单位面积产值居二者中间。再从表格中距市中心距离可以看出,距市中心0~20 km范闱内以花卉种植产值最高,20~60 km范围以乳牛饲养最佳,而距市中心60~80 km范围内以小麦种植收益最好。

5.D 解析:图中花卉、蔬菜离市区最近,向外依次是乳肉畜牧业、粮食种植业和水果、经济作物种植,保鲜和易腐烂变质及产值高的农产品更接近市区,说明市场距离是影响北京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区位

7

因素。

6.A 解析:图中我国三个地区中都有分布的,其中能在青藏高原地区生产的农作物,最有可能为小麦。 7.C 解析:①地农业生产最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条件优越。 8.B 解析:水稻是喜湿喜温的作物,对热量要求高。

9.A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大大改变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水热状况,我国北方的三江平原地区的热量条件变化将会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10.D 解析:结合图例和图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小麦春种秋收,早稻春种秋收,A、B选项应排除;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无水稻种植。排除C选项;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夏初收获。符合本题所述条件。 11.B 解析:读图可知。M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该地的农作物生长时间较长,而影响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热量。

12.A 解析:读图可知,N地位于安徽省,该省农作物在6月中旬收获,此时长江流域为梅雨季节,故选A。

【点评】变化多样的等值线一直是近几年各地高考的热点,通过新样式的等值线考查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3.D 解析:荷兰地势平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发展鲜花种植业。

14.C 解析:荷兰鲜花出口量大,一方面得益于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花卉生产技术的进步(如发展玻璃温室等,使得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鲜技术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15.D 16.C 解析:读图可知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该农业地域类型以家庭经营为主,单产高,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低,是精耕细作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17.(1)水稻 小麦 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机械化水平高;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解析:(1)从材料l中可对比出三大粮食作物的变化规律。(2)A地为三江平原,农业区位优势是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等。(3)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4)全球变暖,使得黑龙江农业布局发生变化。

18.(1)冬季l月:旧金山虽然受寒流影响,但高大山脉对北部冷空气有明显的阻挡作用;诺福克虽然受暖流影响,但冬季受北部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7月:诺福克不仅受暖流影响,且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明显;旧金山受寒流影响明显。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增大。 (3)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滥垦土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经常面临农产品过剩等问题。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行轮作和免耕,以保护耕地和减小市场风险。

解析:(1)1月和7月气温的差异与影响因素有关,沿岸的洋流,地形,冬季风等的相互影响,要能明确主导因素的作用。(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甲区域从粗放农业发展成为全国的水果、蔬菜基地与交通、保鲜冷藏技术、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城市的发展,市场条件的变化等密切相关。(3)美国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机械化的广泛使用,使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依赖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对这些问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实行轮作和免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20-21)

1.D 解析:模式二原料所占比重最大,水果罐头厂要有充足的原料,因此选择D;时装设计是技术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是能源指向型工业,电视机装配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2.C 解析:模式三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的成本对工业生产影响大。东部沿海随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低的优势丧失,内陆优势大,故向内陆转移。

【点评】区位选择的图示类型比较多,重点要抓住区位因素的比重分析这一角度,判断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区位选择。

3.A 解析:柑橘果酱生产厂所需原料重量大、易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而加工好的果酱运输较为方便,因此影响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原料地。

4.D 解析:由材料知,巴西东南沿海的S州拥有大型港口,由材料知巴西柑橘果酱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建在S州利于向海外运输。都在S州,故选D。

5.C 解析:国际竞争需要有运输作保证。由题意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专用轮船使用,才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故在80年代初期主要问题应出现在运输环节。

6.B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人才投入比重最大,故为技术导向型工业。③能源投入最大,故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7.D 解析:④能源和人才投入较少,故可能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8.C 解析:③类工业对能源需求高,在我国这类工业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9.A 10.C 11.D 解析:该组试题以文字和表格呈现信息。分为产品、销售、品牌、资本走出去四个发展阶段。阶段①、②走出去的是接受订单和在国外建立贸易公司,故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开拓国际市场。尼日利亚和意大利属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消费文化背景,在这些地方建立生产基地显然是为了生产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鞋子,利于产品销售。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鞋子生产国,具有鞋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在这里建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技术。

12.A l3.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这说明从阶段1到阶段4推动其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占领市场。由阶段2可以直接看出该企业向国外拓展最早利用的方式为设立销售代理商。 14.C 解析:工业布局的原则是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由图中两折线(平均费用、价格)的对比可判定d点的利润最高。

15.D 解析:图中a、b两点之间为净利润区,补贴政策的出台,使企业的投资费用相应减少,利润空间更大。

16.A 解析:由题意知,M服装公司的员工主要负责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工作,提供面料、加工是由M公司的供应商、面料厂、制衣厂完成的,送货上门则是由物流公司完成的,故选A。 17.D 解析:图中M公司的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靠实时信息流实现的,故选D。

18.A 解析:选项中配送仓库通过信息平台与总部联系,并且把配送的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所占空间较小,数量较多,区位选择最灵活,面料厂受原料限制,制衣厂受劳动力限制,仓储中心需要空间较大且交通便利。

【点评】关注社会生产生活热点,是每年高考的出题方向和趋势,将热点问题和地理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A 解析:早期工业集中在市中心,与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有关。

20.C 解析: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与科技、交通和优美的环境有关,由此判断该工业区的形成条件。选择C项。

21.D 解析:从图中可见本地有煤炭火力发电提供动力,有沿海港口便于进口铁矿石,该工业基地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环境因素对传统工业地域形成影响较小。

22.B 解析:该地产业联系密切,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降耗减排。 23.B 24.A 25.C 解析:第23题,由材料描述两地都具有“人人都想当老板”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精神,说明两地人们都有勤劳和勇敢的冒险精神。第24题,温州制造工业的生产模式是类似于意大利萨索洛的生产模式。该地区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的投入较大,具有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产品大量销往国外。第25题。“硅谷”企业把新工厂分散到各地主要是利用这些地区丰富康价的劳动力,土地、住房租金低的优势。

26.(1)B 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 (2)E 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A 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 (4)D

8

靠近高等院校 (5)C 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解析:城市各功能区的选挥,一是考虑功能区对环境的要求;二是考虑功能区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污染的工业,更要考虑到水源、风向等因素。如印染厂对水源污染较重,应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水厂应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上游;而污水处理厂则是对已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27.(1)靠近原料、燃料产区 (2)石油加工 休斯敦

(3)底特律 长春 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市场需求量大,协作条件好

(4)工业起步较早,技术力量雄厚;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周围地区的农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 (5)煤、铁等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 解析:(1)两者都接近煤炭、铁矿基地。(2)大庆和休斯敦都是在丰富的石油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油加工工业中心。(3)长春和底特律所在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协作条件优越。(4)两者共同的区位优势可以从经济基础、市场、交通、资源等方面考虑。(5)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老化、资源枯竭往往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重要原因。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22)

1.D 2.C 解析:读图可知,在货物运输中,AB距离范围内,公路运费最低,适于短途运输;BC范围内,铁路运费最低,适于中长途运输;C点以外范围内,水路运费最低,适于长途运输。

3.A 解析: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多为无流国,故缺少河运,由运输的特点可知①为铁路,②为河运,③为海运,④为公路,⑤为航空。

4.D 解析:救灾物资时效性非常突出,要用速度最快的航空运输。

【点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多、快、好、省”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佳交通运输方式。

5.C 解析: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利于发展水运,也不便于发展铁路运输;而公路运榆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故西南地区公路货运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

6.C 解析:甲地区铁路运输所占比重最大,水运所占比重小,因此它最可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且运出的煤炭主要是以铁路运输为主。

7.B 解析:根据图中等对线的数值与距离可知该运输方式应为航空运输。

8.D 解析:澳门第三产业发达,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图示信息最能反映的问题是澳门旅游业的最优吸引半径。

9.C 解析:川藏铁路起止点的自然环境要素差异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也足重点,结合自然地理特征来综合分析,四川盆地降水多,农业生产光照不足;青藏高原地势海拔高,热量不足。 10.A 解析:正确区分川藏和青藏铁路的差异,分析川藏铁路的特殊意义。

11.(1)河流 (2)泉河淤塞 交通便利 (3)铁路枢纽 工业 仓库 (4)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位置

解析:第(1)题,①处为泉河沿岸,内河航运便利,因而形成商业码头区。第(2)题,②处位于泉河与颍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内河航运更为发达,因而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第(3)题,铁路的修建,使城区向沿铁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扩展,且主要布局对交通条件要求高的工业区和仓库区。第(4)题,通过通商口岸的变迁,说明交通对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的位置都有影响。

【点评】由材料及图可知:(1)图示范围内河流、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分布;(2)城区由①~④的扩展是逐步向南、向东扩展。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分析这两种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

历城二中48级(高一)地理暑假作业(23)

1.D 2.B 解析:太平洋、印度洋中的岛屿国家所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 3.C 4.C 解析:外来生物由于缺乏天敌容易出现“疯狂繁殖”。水葫芦大量繁殖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5.A 6.C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极小值出现在赤道附近。第6题,北半球极大值出现在3、4月

份,南半球极大值出现在9、10月份。都为当地的春季。

【点评】此图是将坐标系图和等值线图的叠加,包含的信息较为丰富,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 7.A 解析:“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出现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8.C 解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从图中可以看出,氮氧化合物的浓度在白天较高,尤其是在早晨最高,这显然与一日内的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9.D 解析: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空气水平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洛杉矶干热的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因此易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与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密切相关。

10.C 11.B 解析:欧洲和北美洲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氮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河湖等内陆水体中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洋中产生“赤潮”现象。

12.(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解析:(1)读图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曲线位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曲线之上,可推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升主要是由发展、智力和社会三大支持系统来驱动的。(2)分析生存支持系统曲线较易解答该系统的变化特点。2004年生存支持系统的平稳发展跟农业投人水平增加、资源转化率提高密切相关。(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变化缓慢,基本保持稳定,这跟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有关。

【点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材中有明确的介绍,但其外延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需要结合试题的图文材料进行分析

9


相关文章

  • 15春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答案
  • 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春秋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D 2. 和亲政策实施后, ...

  • 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暑假作业历史地理生物答案
  • 生物与生活 1.(1)0.326g=326g 800-326=474g 肝脏 鱼肝油 蛋 (2)缺VD 钙无法吸收 (3)弥补营养缺陷 2(1)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2)肾上腺激素 (3)原因:缺碘 解决:食用加碘盐 3(1)6月6日 ...

  • 南开16秋学期[文化地理(尔雅)]在线作业
  • 6秋学期1文<地理化尔雅()>在线业作 一 .单选题共( 53道 试,题共 0 分7) . 1 徽.商主的要盐贩点地是(): . A川四贡自 . 山西解池BC. 南淮北地区淮D. 宁夏花马池 确答正案C: 2 . 下关面疍于民的 ...

  • 2015年注册测绘师案例分析真题答案及详细解析
  • 2015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 第一题(20分) 某测绘公司承接了某城市新区内1:500数字线划图(DLG)的修测任务.有关情况如下: 1.新区概况 新区面积约8km2,对原有的一些主要建筑物.道路和公园绿地进行了保留和整治,同时 ...

  • 总结日本的地形特点
  • 篇一:日本的地形地貌 日本的地形地貌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地形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万岛之国 在这些岛屿当中,面积在55 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共有48 个.其中,仅本州岛 一个岛屿就 占全国总面积的6 0%以上.除了前述本州等 ...

  • 尔雅通识课-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答案
  • 作业标题: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一) 1 中学的主导思想用一个字概括是:() A.导 B.教 C.问 D.灌 正确答案: B 2 地球的历史大概是:() A.246亿年 B.146亿年 C.96亿年 D.46亿年 正确答案: D 3 生命起源 ...

  • 七年级地理国庆假期作业
  • 初一地理 上学期国庆节假期作业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42分) 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对什么的影响重大( ) A .日常生活 B .农 ...

  • Ivy的浙江卷生存攻略 2.0版
  • Ivy 的浙江卷生存攻略 2.0版.doc 简单介绍浙江卷状况: 2009年课改后,浙江卷总分810:语数外150,其中英语听力先考30分:文综300,政史地各一百,只是拼卷,没有政史地混合题.自选模块60分. 浙江卷的几个特点: ①好像很 ...

  • 2016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测量法律法规]答案
  • 2016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测量法律法规>答案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 1. <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甲级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 ). A .800m2 B .600m2 C .500m2 D .40 ...

  • 地理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 地理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理组的罗xx,这次,我们地理组让我作为代表参加这次经验交流会,与大家进行交流。如果我说的不好,只能说明我个人的说话能力比较差,并不代表地理组的工作做的不踏实。我们组的老师也很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