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于2005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已投入使用。该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时代感强,呈现方式多样化,但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材料不恰当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思考。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材分析;框架结构;特点;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02-03      1 《文化生活》教材的框架结构      《文化生活》教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后面还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内容,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注意在思想层面上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个单元的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排列的,并且每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   朱明光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这本书里说到。《文化生活》课程的四个主题,大体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内在联系,按照这一逻辑顺序编写教材。   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文化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文化的发展展开的,详细介绍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知道了文化是什么以后,接下来要进一步阐述文化为什么会发展,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在这一单元,学生将了解到文化是通过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文化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怎么看待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问题展开的,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特点和意义。就是在知道了文化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学生将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思想较前两个单元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第四单元是本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围绕的主题是我们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本课程在思想上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文化是什么,文化为什么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也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该怎样发展先进文化了,即本单元的主题是“怎么办”,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投身到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来,这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2 《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   本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各个必修模块都是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文化生活》课程也具备这一特征,而且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从内容设置上看,《文化生活》教材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说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公共生活等,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场景中体会文化现象,从而使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此外,教材内容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经验,从实际生活环境出发,教育学生在文化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观。   从学生学习方法上看,《文化生活》教材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性这一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是要求学生自己利用多种用多样的学习方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学习经验,上课之前,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课后学生又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演讲、模仿等活动开展学习。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有效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此外,《文化生活》教材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前面我们在介绍课程设置的背景时说过,《文化生活》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设置的。而时代要求我们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要求,从结构的安排和内容的规定都凸显了时代特征,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点。      2.2 呈现方式多样化   原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正文,另一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用比正文更小的字体来呈现,即所谓的“小字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实例为主,是正文的辅文,此外,尽管在页面的侧边还有一些小栏目,比如说名人名言、“议一议”、思考题等等,但是就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是显得过于单一,阅读起来比较枯燥、单调。   新教材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善。《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教材总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又分别分为两课,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分别分为三课,每课下面又设了框题,框题下又设目题,即教材的正文一共分为四个层次:单元、课题、框题、目题,每个单元都有序言,是对本单元基本内容的一个概述。每课也都有一个导言,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正文除了使用宋体作为主要内容以外,还穿插了其他字体作为对图片的说明。   辅文部分设置了三个栏目:“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其中“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文化名人”是对有关人物文化贡献和影响的简要介绍,这些内容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含量,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 《文化生活》教材存在的问题      3.1 对编写理念把握不够准确   这首先体现在对教材整体设计的理念上。本次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主线成为编写教材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文化生活》教材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在内容的编排上仍然从概念出发,首先一来就谈文化是什么,而一直到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才开始涉及到学生的生活。这样的编排方式并没有体现出以学生生活为主的理念。   另外,教材中有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也有偏差,我们知道,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标》,《纲要》里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

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而《文化生活》教材有的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甚至存在超出《课标》要求的问题。   《课标》对《文化与生活》模块的第一部分规定了这样一条内容目标:“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文化生活》教材是这样安排这两部分内容的:把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放在了第二课即“文化对人的影响”中,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则放在了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中。我们说教材应该忠实于《课标》并不是说教材要死板地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编写,但是一些基本的框架和结构还是要遵循的,《课标》在这里是希望通过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得出文化生活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结论,而教材把前提放在后面,结论放在前面,这与《课标》的本意不符。   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下面包含了三个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谈了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等。《课标》中要求的是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明确要求,而且教材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同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也是不恰当的。      3.2 教材的知识结构缺乏逻辑性   教材的编写应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为教材是规范性的读物,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十分规范,在形式上必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而《文化生活》教材有的内容之间衔接并不是很好,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   这个问题在目题与目题之间尤为明显。比如第三课的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下面的三个目题分别是“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一个目题描述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说明了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第二个目题又谈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个说的是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各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虽然都和文化传播有关,但是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跳跃太大,使教师很难把握。   有的目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混乱,比如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下面的三个目题分别为:“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和“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从内容上来看,第一个目题谈的是源泉,第二个谈的是作用,而第三个谈的还是作用,即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这样一来,目题一与日题二之间是独立关系,而目题二和目题三又是并列关系,显得逻辑有些混乱。如果按照内容来编排的话,目题三应该归到目题二里面去。   另外,教材中有的标题编写不恰当,容易导致理解上的误区,教材在设置标题的时候应该清楚标题的作用是对下面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要让人一看就知道下面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但是《文化生活》教材有的标题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反而会误导对内容的理解。比如第四课第一框的第一个目题,标题为“传统文化面面观”。“而面观”这个词是指主语的各方面的一些表现,比如在第二课的第一框里,第一个目题是“文化影响面面观”,下面说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具体内容和表现,那么,看到“传统文化面面观”,就会认为应该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比如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但是教材在这一目题下面写的内容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显然会误导读者的理解。      3.3 教材引用的部分材料不妥当   教材引用的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辅助性工具,能够充实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的知识点。但是《文化生活》这本教材里引用的材料有一些并不妥当,有的比较陈旧、老化,还有的比较幼稚。   比如教材第17页,在“相关链接”这一栏目下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例子,以说明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这部名著曾经影响了我国几代青年的成长,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它的教育意义已经缺乏现实性了,如果引用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离他们生活的时代很近,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将会更加深刻。   还有的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比较幼稚,这些材料不仅不能起到辅助作用,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课本第7页有一组漫画,描写的是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情,镜头一是一个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镜头二是一名背书包的小学生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漫画的下面设了一个思维训练题: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如果这组图和这个思考题放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里,也许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难免显得有些幼稚。


相关文章

  •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P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各个方面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 ...

  •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
  • 湖 南 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 的思想 罗某某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1**********]777 杨教授 二〇一四年 四月 二十五日 题作学专学目 者 院 业 号 指导教师 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 ...

  • 1有理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 <有理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113中 刘阳平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教材从实例出发,由实际需要引入负数,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次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科学记 ...

  •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 ×××  说 课 稿 ×××中学  ×××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 ...

  • 高三研讨会讲话稿
  • 高三研讨会讲话稿 一、高考情况分析 (表一)近三年高考成绩分析 三、一模成绩分析 1、成绩整体统计 学校 人数 科平 合格率 优秀率 全市 5043 57-59之间 54.0% 13.2% 与高考难度比较 0.69 2、本次模考命题的出发点 ...

  • 高一新生历史学习方法
  • 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 培养兴趣 探寻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入门 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尤其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学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学习要以初中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开展专题式和探究式的学习.与初中 ...

  • 2010年温州中考数学中考试卷分析
  • 2010年温州中考数学中考试卷分析 录入者:xieyq 点击数:386 更新时间:2010-10-21 15:07:09 今年的数学试卷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和省学业考试说明,试题内容.要求不超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范围与要求.试卷 ...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 ...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分析
  • 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03年7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课程性质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总目标 二 分类目标 第三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