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经济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4年考纲】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

到1918年下半年,整个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②面对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①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作用: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

②工业上:不论企业大小,全部实行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 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积极)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和保卫苏维埃

②(消极)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①农业上: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减轻了)

②工业上:(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上:实行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

必修二:经济史

②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

(即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1.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苏俄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同时受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4)目的: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①方针提出:1925年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③1928—1932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新经济政策停止实行)

④1933—1937年实施二五计划;

⑤结果与评价:

A.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弊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牺牲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1927年7月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为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②从1929年下半年起,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抢时间、争速度;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消极作用:但它主要是为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5.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个人崇拜;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

功绩: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弊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35——1938大清洗运动) 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功绩: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弊端:思想文化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

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7.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重难点突破】

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具有必要性。

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超越了当时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3

4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农业税

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③苏联的工业化史无前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了解: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典型例题】

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2.下面是1919年中国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3.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集权专制

4.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5.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6.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12江苏)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8.(2012广东)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9.(2012福建历史)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10(2011江苏历史)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12.“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非常令人失望。苏联农场要比美国农场能够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却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悬殊差别的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的气候更不利于农业的生产。另一个原因是„„。”联系当时苏联的实际,下列拟对省略号部分补充的语句中,最恰当的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剥夺了大量农产品,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农业生产效率极端低下

C.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长期挨饿状态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彻底,严重影响到了苏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13(2009江苏历史)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4.(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

请回答: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相关文章

  • 斯大林模式
  • 关于斯大林模式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 ...

  • 2.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 ...

  • 历史九下重点内容
  • 历史九下重点内容 一.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及罗斯福新政 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2.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 ...

  •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_李冬俐
  • ·经济探讨/2012·8-9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 李冬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 510430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所建立的按劳分配制度,本质 摘 要: 一是平均主上是具有强烈 ...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课标与考纲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山东考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 ...

  • 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 热点3 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一.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1.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也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2.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运行机 ...

  •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选择
  • 作者:廖胜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4期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及其它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能够成功的.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改造旧社会 ...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解功星 2007年6月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

  • 高中历史6.1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授课人:丁书艳 备课日期:2012-5-28 课时:两课时 授课日期:2012-6-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苏联高速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