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案★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主备:谢晶 校审:刘仲 备课时间:2011-5-13

【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教学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与学习探索】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内部:(1)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

(2)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

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外部: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2、目的:

(1)直接目的:

(2)根本目的:

3、内容

(1)农业:实行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 ;

(3)贸易:取消________________;

(4)分配:实行普遍____________和实物配给制。

1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是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经济政策)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_______。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议,决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

5、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__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_________,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_______。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________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______实力和______力量。

3

(2)农业:推行________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__________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_______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短时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____________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1)片面发展___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_______,阻碍了经济的_________。

【课堂测评】

1、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道路已经指明”的含义是 ( )

A、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去战胜敌人 B、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D、确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是 ( )

A、把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B、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D、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俄国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 )

A、农民将一切余粮交售给国家 B、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

C、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5、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

A、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 B、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非常措施

6、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l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l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B、农业集体化中的措施损害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

7、“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


相关文章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必修二:经济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

  • 斯大林模式
  • 关于斯大林模式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 ...

  • 2.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 ...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解功星 2007年6月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

  •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单元复习兼小专题整理 月城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 阶段特征 1 总体特征: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2具体特征: (1)19 ...

  •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_李冬俐
  • ·经济探讨/2012·8-9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及教训 李冬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 510430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所建立的按劳分配制度,本质 摘 要: 一是平均主上是具有强烈 ...

  • 历史九下重点内容
  • 历史九下重点内容 一.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及罗斯福新政 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2.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 ...

  • 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 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张波 (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渝中,400013) 内容提要: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本文从1921----1929年度列宁和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角度探讨,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 ...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课标与考纲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山东考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 ...

  • 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 热点3 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一.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1.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也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2.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运行机 ...

© 2024 范文参考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12000.net.cn